2021年02月24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牛年赏“牛”去处多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新年展”吸引众多观众。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 本报记者 张玫

农历牛年到来,集吃苦耐劳、勤勉敦厚、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等品格于一身的牛,成为人们赞美、欣赏的对象。以“牛”为主题的多彩文化活动,为人们牛年赏“牛”,感受“三牛”精神提供了多种选择。

徜徉美术馆 感悟“三牛”精神

新年伊始,中国美术馆举办“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新年展”,以牛的形象为主体,展出该馆所藏名作及部分邀约作品近600件,致敬各行各业辛勤耕耘的奋斗者。

展览总策划、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这次新年大展的定位是“耕耘”。在2021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用心策划这个展览,就是在‘十四五’开局、新征程开启之际,用活泼泼的艺术作品响应和倡导‘三牛’精神。”

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厅中,展览的开篇“瑞牛呈祥”重点展示了以“牛”为题材的经典名作,涵盖雕塑、国画、油画、版画、漆画、书法以及年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共70余件,融经典、喜庆、祥和于一体,烘托出浓浓的新年氛围。

“我最喜欢那个犄角上插着两朵红花的小牛,特别可爱。那个开荒牛浑身的肌肉紧绷着,奋力向前,让人感觉特别有力量。我还看到了钟南山爷爷和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还有浑身都是汗水的钢铁工人叔叔,爸爸说他们身上都有‘三牛’精神。”刘先生的女儿说。

刘先生告诉记者,插红花的小牛是丰子恺的《庆丰收》,开荒牛是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寒假带她参观美术馆,接受一下艺术的熏陶。这个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对着艺术作品给她讲什么是‘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她比较容易理解。”

各地美术馆以“牛”为主题的迎春作品展精彩纷呈,如北京时代美术馆的“牛劲十足”主题作品展、深圳美术馆的“金牛献瑞——深圳美术馆馆藏作品迎春展”、浙江美术馆的“日用皆道——年的艺术”等,成为人们观“牛”赏“牛”的好去处。

流连文化长廊 “种草”“牛”文物

近日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大学红楼)前的文化长廊展出的“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每天都会吸引往来行人驻足观看。

75岁的王先生边看展览边在小本子上抄录。“每年这里都有生肖文物图片展。我喜欢写诗,看展览能给我带来创作灵感。牛在咱们中华文化里有很多象征意义,这个展览介绍得很全面,我抄一些下来,积累素材。看一会儿,我就去附近的景山公园转转。”

记者了解到,“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是中国文物报社联袂40余家文博机构为公众奉献的一份“文物新年礼”。该展在全国50多个城市博物馆和公共文化空间同步推出,数百幅文物艺术品图片,向人们展示了“自然世界中的牛”“历史文化中的牛”和“民间习俗中的牛”。

“你看这幅《五牛图》,是唐朝宰相画的。这幅《胤禛耕织图》,皇子胤禛让画师把自己画成在耕牛后面扶犁挥鞭的农夫,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历朝历代多么重视农业呀,牛对我们的农业多么重要呀!”一对老夫妇边看边讨论着,“你看后面的图片里有科创板开市锣,锣面上有‘抬头牛’纹饰,还有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纪念品‘金牛聚财’铜牛像,现代社会,牛也不缺席呀!”

一位认真观看展览的姑娘告诉记者,这个展览真是“牛”的大聚会,让她“种草”了好多“牛”文物,以后有机会要到收藏这些文物的博物馆,亲眼看看这些文物的“本尊”。

“云南省博物馆的牛虎铜案,老虎咬住大牛的尾巴,大牛腹下中空站立一只小牛,设计得太精妙了!我之前看过一个节目,介绍这件滇国祭器不仅传达着伟大的母爱,也表现出弱肉强食的残酷,还体现了古滇人对生命的认识,无论从力学还是美学角度看,牛虎铜案都几近完美。”她说,长沙博物馆的瓷牛憨态可掬,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的牛形来通杯也是“萌萌哒”,“青海省博物馆的匈奴狼噬牛金牌饰金灿灿的,非常有设计感,可一开始怎么也没看出有狼和牛,上网搜了一下再看,就越看越有感觉了。我看中的这些,一定要找机会好好欣赏原件。”

据了解,各地博物馆以“牛”为主题的展览丰富多彩,如上海博物馆的“卓荦迎新——中韩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海南省博物馆的“牛牛食草莫相触——牛年牛艺术展”、佳木斯市博物馆的“东极泼雪——新年鱼皮生肖牛精品展”等,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内容。

漫步户外 看“金牛镇水”“春牛耕田”

“今年是妈妈的本命年,大姨给妈妈买了本命年的红袜子。爸爸妈妈带我去颐和园看了铜牛,牛背上还刻着乾隆皇帝写的《金牛铭》呢。”五年级的北京小学生小羽对记者说。

在中国人眼中,牛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牛力大过人,古人相信牛有镇水的功能。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即铸一铁牛沉入水底,意在镇服水患。在我国许多大江大河之畔,都有高大的铜牛、铁牛、铁犀牛雄踞,它们不仅有遏制水患的象征意义,有的还巧妙地在水利工程中充当力学构建。如山西的蒲津渡铁牛、河南的黄河镇河铁犀、湖北的荆江铁牛等。

小羽的妈妈告诉记者,通常假期都会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冬令营这类活动。今年情况特殊,全家就在公园、博物馆里逛逛,和孩子一起看看身边的文物,特别是和牛有关的文物,了解相关的文史知识。

“最近听新闻里介绍,湖南凤凰的竹山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奔小康,除了保护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还花钱请当地的村民放牛,呈现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为游客营造一种田园牧歌的意境。不知道北京周边有没有这样的地方,能带孩子看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春天景象。或者等将来疫情过去,可以到南方看看水牛。”小羽妈妈说。

据报道,今年1月,法国议会通过了一条特别法案,旨在保护法国乡村地区的“感官遗产”,今后法国乡村的教堂钟声、公鸡叫声甚至牛粪气味都将受到法律保护。相信随着国内乡村旅游开发者对乡村感官遗产的认识和利用,牛和它的伙伴们会在更多乡村旅游地成为重要角色,小羽和家人会有更多新鲜有趣的乡间体验。

2021-02-24 张玫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4799.html 1 牛年赏“牛”去处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