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宁 通讯员 苗春萌
2月11日,农历大年三十的清晨,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颐和园派出所副所长王昕身着警服,准时出现在颐和园的警务执勤岗,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春节,他和很多同事一起奋战在一线,过年不回家,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常态。
2019年4月,王昕调到颐和园派出所担任副所长,从此,这里几乎承载了他工作和生活的全部。
大眼睛、高鼻梁、浑厚的嗓音,王昕一说话就让人觉得可信赖、可依靠。
“因为王所长专业啊,专业的人可靠。”记者采访时,恰逢颐和园公园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找他办事。“景区哪家店铺什么情况,有哪些安全问题要解决,哪些隐患已经排除了,他都‘门儿清’。”这位工作人员说。
维护公园治安秩序,排查消防等各类安全隐患,为游客做好服务……作为海淀公安分局“旅游警察”中的一员,王昕每天的工作繁忙而琐碎。除此之外,他还要执行打击违法犯罪、反恐防恐、组织开展联合执法等警察的常规任务。
出生于1969年的王昕,已经是位老民警了。不过,他至今对自己刚到颐和园派出所不久的一次经历记忆深刻。
那天下午2点左右,派出所接到游客报警称,一同前来游玩的老人走散了。老人没带手机,也没有向景区工作人员求助。民警们迅速在线上线下传递老人的相关信息,并联合辅警、景区工作人员一起寻找。
几个小时过去了,人依然杳无音讯。由于景区内游客多、道路狭窄,不能骑电动车,王昕和同事们一直徒步在景区内寻找。大家判断,老人可能早已离开景区。于是,寻找的半径延伸到市区和游客在大兴的家。
在连续寻找7个小时之后,老人终于找到了。原来,老人找不到家人就自己先坐公交车回家了。得知这一消息后,老人的家人在派出所紧紧抱住民警、流下激动的眼泪。那一刻,王昕深深体会到旅游警察的价值。“颐和园派出所从1949年5月成立至今,70多年来从没有出现过找不到走失游客的情况。”他骄傲地说。
在王昕看来,很多同事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事佟守静拥有敏锐的职业嗅觉,即便只接触过一次,她也能在人群中快速找出“黑导”“黑商贩”,这一点让王昕很佩服;老前辈张凤生,人称“颐和园指路哥”,扎根基层35年,走过公园的每个角落,他为游客细致服务的精神感动着王昕。
每年冬至前后的几天,当夕阳金黄的余晖在特定时刻完全透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的十七个孔时,会形成金光穿洞的景象。然而,在这里工作了近两年的王昕,还没顾上认真观赏这一奇景。
十七孔桥沿线游客众多,是重点巡防区域。景色好的时候,往往也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时候。每到此时,王昕总会和同事们或是站在人群中间,或是在开阔地带,观察人群、维持秩序。
王昕说,那时,脑子里没有景色,只有一个词——安全,安全,还是安全。等到人群散去,夜幕降临,美景已不在。很多人都觉得旅游警察距离美景很近,“身在福中”,而实际上“景色好时不看景,能看景时景不给看”。不过,王昕并不遗憾。相反,因为在他心中有“更美的景色”。指着长廊旁边的花坛,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去年5月的一天,家住北京知春路的冯大妈到颐和园晨练,随手把包放在花坛边,就去拍照了。王昕经过时,看到了花坛边的包,便问冯大妈。冯大妈不以为意,说:“我每天都在这儿,您不也每天都在这儿巡逻吗?有你们在,我放心!”
虽然冯大妈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但是王昕被大妈的话触动了:“游客的安全,群众的放心,就是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