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日前发表题为《就地过年的另一种年味》的评论指出,往年的年味儿,首先都是从火车站、航站楼、乡间小道拥挤的人群“透”出的,但今年春运好像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这恰恰说明,多数人都接受了就地过年,在防控、倡议和自觉下,减少流动成为共识。过年团聚团圆的文化传统,是为了人,以人为本。就地过年,同样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健康,为了更长久的相聚。
“餐饮店推出‘无接触服务’本身无可厚非,但无论是否‘接触’,服务都是不应省略的内容”
——针对众多餐饮场所推出扫码点餐无接触服务给一些消费者带来的不便,《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以“服务者”的姿态出发,餐饮店有必要兼顾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不应该将扫码当作“点餐”的唯一方式。更进一步说,形形色色的扫码点餐小程序,也必须经过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后门”。
“需要职能部门用心改善具体领域的个案化公共体验,并通过规范性文件的科学与完善,来堵住执行层面挤压儿童福利的空间与可能”
——儿童票优惠是按年龄还是按身高?近日,交通运输部再次明确:“满足年龄或身高二者之一的,公路、水路客运均可享受相关优待”。对此,《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指出,存在儿童票价争议的社会公共场景不仅是交通出行,还有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影剧院等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身高状况都有大幅度的改观,但这不能成为限制未成年人享受福利的障碍,这本身也不符合立法的初衷。儿童票价优待标准已经做了因应调整,在规范性表述上就要尽最大可能挤压执行变通的空间,让人们的社会公共体验不因“孩子票价能否优惠”这个小细节而有所减弱,这关乎具体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和社会治理的美好度。
(本版编辑 龚立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