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甫园 邓昭明 王开泳 王芳 郑鑫
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指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运河扬州段的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提出,“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是保护千年世界文化遗产、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大国家战略。
作为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流淌的是代表中华文明和民族智慧的璀璨文化,是历史长河绵延千年凝练而成的宝贵遗产。然而,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失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断冲击着运河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如何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线路遗产,传承运河文化,将大运河打造成高品质的生态带、文化带和旅游带,做到“还河于民”,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的使命与挑战。借鉴文化线路遗产理论和生态网络理论,本文提出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游憩网络的构想,即以大运河为主轴,连通区域内河湖水系,沿线植入遗产解说、文化展示、滨河游憩功能,构建大运河保护与游憩利用高度复合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活化利用大运河世界遗产。
一、构建大运河生态游憩网络的主要依据
一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湖水系的连通性。大运河贯通了我国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五大水系,沿途与其他的森林、农田、河湖水网等一起组成了许多局域生态网络,并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成为大运河遗产生境的重要组成,如大运河沿线城市济宁市任城区有“江北水城”的说法,主要是因任城区的京杭运河、老运河在历史上就与微山湖以及其他河湖水系高度连通,已然成为城市的空间基因。当前,一些城市的大运河水系部分区段受损较严重,淤积拥堵较多,连通性较差,阻隔了能量流动与河流生态游憩功能的连通性。据此,应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对生态网络进行整体修复和游憩利用,构建生态游憩网络,恢复遗产生存环境,实现生态调节、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的综合功能。
二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水系与城市系统的耦合性。大运河与沿岸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历史上不少城市因河而兴,大运河与沿途城市系统具有高度耦合性。然而,一些城市不合理建设导致大运河水系与城市系统协调性较差,城市化对大运河岸线挤压情况较严重,休闲廊道建设不足,形式单一,滨河开敞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割离。因此,亟需打通区域生态游憩网络,柔化水系生态系统与城市系统的边界,为促进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供空间支撑。
三是大运河生态带与文化带的重叠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以河流生态系统为基底的公园,具有生态与文化的高度复合性。当前,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运河文化遗产碎片化、保存不完好、展示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河道保护修复优化生态系统,以旅游廊道建设构建整体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系统,形成集生态与文化于一体的运河生态游憩网络,有利于促进大运河生态与文化综合性保护利用,彰显千年运河文化魅力。
二、大运河生态游憩网络的主要功能
第一,生态空间保护与恢复功能。生态游憩网络可以缓解城市连绵扩张过程中生态空间孤岛化、生境破碎化问题,营造健康稳定且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维系其生物和景观多样性,解决城市因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生态空间萎缩、碎片化等问题,修复城市生态肌理,重建健康、有韧性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第二,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功能。以运河为纽带,将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点穿线贯面,通过生态游憩网络的形态强化各文化遗产节点的空间联系,开发文化产品,充分实现文化线路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利用,可以创新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方式。
第三,休闲旅游与遗产展示功能。大运河生态游憩网络作为遗产展示、文化体验与日常休闲的连续性空间网络,将依托沿线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大运河走进居民和旅游者生活,延续和传承大运河历史文脉,促进城市文化旅游振兴,提升城市活力与居民生活品质。
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游憩网络的建设路径
生态是修复之基,文化是修复之本,二者相辅相成。针对生态脆弱性高、生态问题突出的区域,以保护和修复为主,提升河湖水系景观连续性和贯通性。对于适宜进行游憩利用的区域,根据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利用适宜性,合理确定遗产展示、休闲旅游活动等节点或区段。本文以济宁市任城区为例,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游憩网络构建进行说明。
任城区是京杭运河和老运河交汇地,地势低平,河湖水系密布。唐朝时为“李杜客乡”,金元时期建立了济州城,凿济州河、会通河;明清时期任城成为京杭运河沿岸重要的贸易枢纽、33座工商业大城市和运河三大商业名镇之一,同时成为河道总督衙门的驻地,有“江北水城,运河之都”之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煤炭开发、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任城区生态空间破损较严重,现状水系淤积拥堵处较多,景观性较差,江北水乡风貌特色逐渐削弱,采煤塌陷地分布广泛,损害了大运河文化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遗产价值,为此任城区开展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探索。因而将任城区作为研究案例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塑造运河文化展示主线。以京杭运河、运河故道为主线,建设一条集遗产展示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复合长廊。依托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节点及周边区域,建设核心展示园、特色展示点和集中展示带三类主题展示区,促进大运河文化整体性展示和传承利用。例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任城段可以依托京杭运河、老运河建设“鲁风运河”遗产展示和文化旅游带,对沿线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修复利用。其中,依托运河沿岸的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核心展示园,坚持点线面结合全面修复古城,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依托运河沿线水工建筑、美丽乡村、传统村落、塌陷区修复型湖泊等,打造运河文化特色展示点;依托运河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富集段落及承载的特色文化,构建运河民俗文化、运河科技与时尚文化、“运河之都”名人文化、李杜诗词文化等集中展示带。
2.构建水系生态游憩网络。在建设大运河生态带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生态效益,加快修复和疏浚与京杭运河、老运河连接的河流生态系统,实现运河与其他关联水系的连通,构建大运河生态网络。加强河流生态廊道两侧的环境管治和景观控制,预留生态缓冲带,配套滨河开敞空间、遗产展示节点、园林景观等,将生态廊道建设成复合型生态游憩廊道,再通过公共廊道系统将城市道路、绿地、广场与河湖游憩走廊连接起来,将城市活力引向滨水地带,将生态游憩网络融入城市空间,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城市共生共融。任城区可以根据其地理特征,打通环绕历史城区的由小洸河、小府河、越河、老运河、任城河、苇子河组成的“六河生态水系内环”,恢复任城区历史城区“水包城”的古城格局。以龙拱河、老运河、南跃进沟和洸府河构建任城区“水系外环”。打造老运河、京杭运河、小府河三条生态游憩廊道,并在水系之间新增连通渠,在北部规划建设“五纵二横”的水系,组成内外环互联互通的环网水系,提升“江北水城”旅游城市风貌。
3.推进生态斑块修复与游憩利用。对河湖水系的生态破损区进行生态修复和游憩利用,建设湿地生态旅游区,打通河流廊道的节点,增加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和游憩服务功能。任城区宜顺应采煤塌陷区沉陷地形地貌进行生态修复,规划建设少康湖、马场湖、凤鸣湖、龙拱湖、天宝寺湖5个生态湿地公园,结合不同特质实现差异化游憩利用。再以任城区河流生态游憩廊道连通湿地公园,形成外环水系串联“五大明珠”的景观生态格局,组成环城生态游憩带,与任城区历史城区遥相辉映,形成“五大明珠”映古城的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山东一三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