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亚子
“马上过年了,我们打算去乡上买些年货”“我是开农家乐的,想着囤一些好菜,让过年到我家的游客吃好”“我家开民宿的,想买几斤好茶,给过年来的客人喝”……春节将至,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们备年货、杀年猪、挂灯笼、打糍粑、排节目,忙得不亦乐乎。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大家正为春节接待好游客做准备。
秀美的山水、风情浓郁的黔北新民居、撩人味蕾的特色农家饭、舒适的苗家度假民宿、古老的芦笙舞蹈、甘甜可口的苗家米酒……化屋村地处百里乌江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属二水(鸭甸河、六圭河)交汇、三县连界的河谷地带。近年来,该村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而2004年以前,这里还是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深度贫困村。
“在以前,要想走出村子,要么划竹筏沿江出去,要么徒手翻过上百米的悬崖,我们叫‘手扒岩’,有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的危险。”化屋村老人杨梅回忆说。
2007年,化屋村借助民建中央帮扶资金,开始修建村里到当地乡镇集市的通村柏油路。“如今,从县城开车到化屋村才40多分钟,回老家走亲戚可以当天往返。”已搬到县城的村民赵勇欣慰地说。
道路通了,赚钱的路子也通畅了。近年来,在民建中央定点帮扶下,化屋村建沼气池、修小水窖,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建成了化屋码头、舞台、广场、宾馆、接待中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乡村美了,游客也来了。村民刘勇在家办起了农家乐,主打苗家特色农家菜,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在游客多了,一天至少能赚两千多元,一年赚七八万元。”
化屋村95%的村民是苗族,这里一直保留着淳朴的苗家文化。当地政府积极探索“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道路,大力传承和发展苗族文化。在化屋苗族文化陈列馆,苗族传统服饰和刺绣等手工艺品、民族乐器琳琅满目。当地政府还在该村开设了少数民族歌舞兴趣班,积极引进优秀苗族青年教师,为发展和传承苗族文化做足准备。
与此同时,苗族文化成为该村发展旅游的重要抓手。每到旅游旺季或重要节庆,在神奇的天竹峰下,化屋村歌舞队里身姿矫健的苗家小伙、歌声甜美的苗家姑娘,都会穿戴着特色苗族服饰,跳起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热情欢迎游客。
常年在外打工的赵云,借着旅游发展的东风返乡创业,在村里组建苗族歌舞表演队。“我们不仅表演传统文化节目,也编排新的歌舞,让游客真真切切感受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向世人展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赵云说。
2019年10月,化屋村正式开通“乌江源百里画廊水上旅游线路”,村里多个精品民宿同时开业,与周围区县的景点联动,吸引不少游客。为实现村民持续增收,当地以“旅游+”模式,大力推动文旅农商融合发展。全村发展起了玛瑙红樱桃、枇杷、蜂糖李等果树种植。村民王进斌说,村里产的玛瑙红樱桃口感佳、卖相好,每亩樱桃收入可达七八千元,基本上都能在景区内销售完。
如今,靠发展旅游脱贫的化屋村成为“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30多户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昔日极度贫困的悬崖村变成人均年收入破万元的旅游村。
张玉芝介绍,下一步,化屋村将继续整合资源,发扬光大苗族文化,推动苗族刺绣传承和发展,打造特色产品,让游客赏有美景、尝有美食,离开时有特产带回家,让农户有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