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底,以“安逸走四川·冬趣瓦屋山”为主题的2020四川冰雪和温泉旅游节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拉开帷幕。冰雕作品展、动态冰雪剧场、雪地亲子碰碰球等赏雪以外的趣味项目大大丰富了游客体验,吸引到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洪雅瓦屋山和七里坪的魅力,也由此“点燃”了四川的冬季旅游,让天府大地的“冷资源”爆发出强大的“热能量”。
本次冰雪和温泉旅游节是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去年启动的最后一项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其火热程度正是四川文化和旅游业强劲复苏的一个缩影。
一年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悉心指导下,统筹抓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和恢复发展,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强势复苏、加速回暖,为全省经济社会恢复振兴增添了巨大活力。1月19日,2021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在成都召开,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应对有力强劲复苏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四川各地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以多项有力举措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迅速回暖。
在此过程中,《关于支持文旅企业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复工复产的十条措施》《四川文化旅游疫后恢复发展计划》等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四川共向164家文化和旅游企业、行业组织给予纾困补助资金6210万元,为789家旅行社暂退2.62亿元质保金,为49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申请财政一次性融资利息补贴3609.31万元……与此同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制订了应对疫情政策咨询管理工作制度,指导全省各地用足用好财政、金融、社保、劳资等复工复产政策,帮助很多身处困境的文化和旅游企业走出了危机。
在项目建设方面,成都融创文旅城、眉山青神竹文化产业园、绵阳方特东方神画等42个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在去年竣工投运,日益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为提振四川文化和旅游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面对特殊形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动对接省内多家金融机构,对16个全省重点推进的文化和旅游项目贴息1308.75万元,发行了总计116.1亿元的文化和旅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布了5批次文化和旅游项目融资清单,推动设立27家文化和旅游特色支行,创新推出并发放“全域旅游贷”等专属信贷产品1095亿元。
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前提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时启动了“春回天府·安逸四川”文化旅游季等系列活动,推出了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省外部分重点客源地开展了“国庆中秋哪里玩 安逸四川请你来”系列专场推介活动和“冬季到攀西晒太阳”等专题宣传活动,并指导全省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
一系列有力举措收到显著成效:2020年五一和十一期间,四川省各大旅游景区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更是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十一期间,四川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5969.36万人次、收入479.5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7%和79.1%,接待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也正是在去年10月,四川的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3%,这是2020年自疫情发生以来,四川的旅游收入的首次“转正”。这不仅标志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经济正加速回暖,也鼓舞了全省文化和旅游人的士气。
品牌建设如火如荼
全年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5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3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10个……2020年,四川全省各地围绕国家级、省级旅游品牌建设竞相“追比赶超”,不仅深化了四川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也提升了旅游产业能级。
在去年9月于峨眉山同步召开的2020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六届中国(四川)旅游投资大会和第七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期间,四川命名授牌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10个、文旅特色小镇20个、文旅产业优秀龙头企业4个。此次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开至县一级,全省参会人数达1万余人,极大程度地激励了全省文化和旅游品牌建设。
在四川,“天府旅游名县”的创建提升是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自该项创建启动以来,四川各地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先后已有13个市(州)出台了针对“天府旅游名县”的重奖政策,140多个县(市、区)相继召开了“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推进会。
去年8月,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了数十家省主流媒体代表和其他重要媒体代表深入都江堰、峨眉山等首批10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开展了“一年看变化”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集中采访活动,全面展示了“名县”一年来的巨大变化和经验,进一步擦亮了天府旅游名县这块“金字招牌”。此外,四川还通过云推介、网直播、境内外宣传推广、“名导说名县”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天府旅游名县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四川还重点培塑了“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草原”等十大文化和旅游精品,去年内新组建了大峨眉、大竹海、大灌区、大贡嘎等区域旅游联盟品牌,长征红色旅游走廊、巴蜀文旅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走廊四大文旅走廊的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
通过多元化、立体式的宣传推广,四川旅游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进一步提升了四川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富民增收贡献卓著
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文化和旅游业也不负众望,为四川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贡献。
在巴中市南江县,紧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景区的铁炉坝、焦家河、岩房等村,已有近800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旅游从业人员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65%以上,光雾山镇234户770名贫困人口也靠着旅游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随着四川旅游业持续繁荣发展,还有越来越多背井离乡的务工群众回到家乡,依靠着发展、参与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广元市朝天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外出务工群众回乡开办起农家乐、民宿等,其中曾家山地区的人均纯收入由旅游开发前的800余元猛增至如今的1.2万余元。
截至目前,四川共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县)32个、示范村592个、培育特色乡镇82个、精品村寨121个、乡村民宿达标户3639个。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已吸纳逾1000万人就业,累计带动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对口帮扶成效尤为显著。
自定点帮扶工作启动至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经先后选派了47名优秀干部进驻贫困县和贫困村,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帮助定点帮扶县协调各类文化和旅游专项资金1.5亿元,有力促进了当地文化和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帮扶下,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创建成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稻城亚丁景区也成功跻身“5A”,并带动稻城县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脱贫。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扶贫干部帮助腊普村建成了高山草莓基地,成立了中蜂养殖合作社、古羌文化旅游公司,让很多当地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还投入专项资金13万元,在腊普村发展了10户文化旅游康养示范户,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树立了标杆。
这样喜人的变化不止发生在稻城县和茂县。目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帮扶的5县17乡24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在48.6万平方公里的天府大地上,凭借着文化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故事还在续写,文化和旅游业也必将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产业。
双城携手共谋发展
去年以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积极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与重庆市在文化和旅游的项目建设、线路设计、宣传推介、品牌打造、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川渝两地文化和旅游空间布局一体化、文旅产业发展一体化、文旅市场开放一体化、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2020年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召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川渝两地文化和旅游合作进入走深、走实的关键时期。
为健全共建机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还编制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实施方案》,制订了《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方案》和《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0年重点工作》等,并与重庆方面签订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12343”合作协议》等。
共建文化和旅游项目也是四川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夯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有力举措。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牵头开展了“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活动、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及产品采购大会,建立起成渝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三大品牌,成立了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大渡河风景道联盟等,并积极推动“智游天府”“惠游重庆”两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以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为突破口,四川还大力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等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合作,打造了一批川渝文化和旅游产业合作示范区,“统筹有力、竞争有序、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协调发展局面加速形成。
此外,四川省内各市州、区县(市)、景区、文博场馆也不断加大推进与重庆各有关单位在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合作力度,一批批精彩的文化和旅游互动活动、一个个别具新意的文化和旅游新IP、一项项务实的文化和旅游共建项目随之应运而生,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的四川文化和旅游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凝心聚力再上台阶
过去的一年里,四川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6500亿元,接待国内游客4.3亿人次;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上,签约总金额达3280亿元的79个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已有50个动工建设;全年完成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1564.8亿元,同比增长18.27%;查明六大类文化资源271.02万处,八大类旅游资源24.55万处,新发现、新认定旅游资源6.53万处……即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四川的文化和旅游业仍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开启之年。四川文化和旅游系统又将如何迈好“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第一步、写好美丽中国四川篇章、推动四川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近日在成都召开的2021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给出了答案。
会议认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态势仍在持续、我国仍存在疫情反弹风险,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同时推动助企纾困普惠性政策落实落地,保障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健康发展。
根据工作安排,四川今年将抓紧编制“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重点做好《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和《四川省“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将制订《四川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四川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专项规划,出台红色旅游、温泉旅游、美食旅游等专项计划。
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四川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展演展播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整体提升四川文化和旅游的品质;加大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四川文化和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增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能力,为广大游客营造更加安全、安逸、安心的旅游体验……
“我们将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决策部署,不断找差距、补短板,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表示,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瞄准“十四五”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奋力推动四川大抓文化和旅游、不断开创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注入文化和旅游力量。
(白骅 陈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