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2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全面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让游客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上)

重庆国际马戏城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杂技剧《大禹》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永川“双晒” 永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供图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旅游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文章,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领导,坚持高位推动、理顺管理体制、彰显文化特色,全面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让八方游客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重庆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文章,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笔者结合案例,对重庆如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总结梳理。

1 抓顶层设计 凝聚文旅融合共识

新一届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业,以超常举措、超强力度全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一是高规格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2018年5月,重庆市首次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对全市旅游工作做出部署,为全市旅游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注入了灵魂和动力。尤其是陈敏尔书记多次对旅游工作做出指示,要求把旅游业作为全市五大经济新增长点之一加以重点发展,努力在旅游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同时做出了“加快打造重庆旅游业升级版”等重要部署。二是高标准推动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下,唐良智市长担任全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在机构改革中组建全国省级层面唯一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38个区县均成立相应机构。《全市旅游管理工作考评实施方案(试行)》在主城区试点推行,全市上下齐抓共管、一体联动、合力共促旅游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三是高密度出台旅游发展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经重庆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并下发实施,涉及三峡旅游、都市旅游、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等多个方面的16项配套方案同步印发执行,《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等进一步修订完善,“1+16”旅游发展政策体系全面成型并落地推开。

案例1 重庆特色文旅融合推介模式——“双晒”

由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批示并把关活动方案,重庆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全市所有区县积极参与的重庆市“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于2019年正式启动。活动紧扣习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精心设计“书记晒文旅”“区县故事荟”“炫彩60秒”等三大媒体产品,以区县为主体、区县委书记为主角,从3月至8月,每周推出2个区县,每个区县推介3天,以全媒体传播方式向全国乃至全球游客推介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

其中,“书记晒文旅”摒弃了风光专题片、明星真人秀等常规文化和旅游推介样式,另辟蹊径,让区县委书记作为主角登台亮相。他们化身“导游”和“代言人”,推介当地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这种节目样式的设计体现了政府的施政理念,顺应了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的政策,助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和谐发展。通过统筹各级报、台、网、端及社会平台,建立立体矩阵,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引导全媒体联动集中宣传。采取“电视专题+故事专栏+视频炫彩”的创新方式集中推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刊发稿件占版近100个,重庆广电集团(总台)播出时长约8300分钟,相关图文、视频累计阅览量25.5亿人次。中宣部刊发《新闻阅评》,充分肯定“双晒”活动做法成效。央视推出《书记说文旅》节目,推介云阳、忠县。新华每日电讯推出《“超级导游”出马,“网红重庆”乘势而上实践“经济美学”》整版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高度评价“双晒”是“抓大文旅促品质化、增强城市发展能级”的创新实践,是党委政府主动设置议题的现象级传播。“双晒”活动成功入选2019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文旅整合营销案例榜,姜昆、吴京等近50位知名人士发文或接受采访主动推介,点赞“双晒”是城市品牌提升和传播的经典创意。第一季“双晒”活动全年助推重庆市旅游总收入增长32.1%、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0年6月,重庆市再次启动“双晒”第二季“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活动,在第一季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和网友、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强调消费引导和服务,创新推出“区县长双晒直播”“云上文旅馆”等作品,用网友喜闻乐见的直播带货形式推广最有特色的重庆文创产品,用VR、“云旅游”直播等新技术展示各区县旅游精品。同时,发动各媒体平台、各大V自媒体等围绕“双晒”第二季活动开展自主创作、二次创作,配合推出车载电视、电梯广告、飞机航空等多渠道传播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初步统计,“双晒”第二季已受到50余家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及10家商业平台报道、关注,累计吸引约25亿人次围观、点赞。各区县社会宣传受众总量已达4.6亿人次。“云上文旅馆”“9+2”平台及区县自有渠道销售总额约6300万元。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角度来看,“双晒”活动绝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推介活动,更是重庆各区县梳理地方文脉、挖掘旅游资源的“摸底”行动,是全市参与、全媒体融合传播、全民共享的城市形象提升和传播行动。“双晒”活动不仅晒出了重庆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更晒出了重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维、新境界。

2 抓示范项目 激发文旅融合动能

“十三五”以来,重庆市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持续实施大项目、大投入战略,累计推进了149个市级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涉及总投资4748.7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77.38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1个,5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1个。通过大力实施文化和旅游大项目建设,重庆市成功打造并推出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国际马戏城、南川金佛山、酉阳桃花源、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云阳龙缸、丰都南天湖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特色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现代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及特色文博旅游产品。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新增7个,达到17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新增42个,达到118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7个,全市文化和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

案例2 市场化改革领航向——团场变剧场

重庆国际马戏城是重庆市“两江四岸”标志性建筑之一,总建筑面积41513平方米,投资近5亿元,可容纳1498名观众观看杂技、马术、魔术等表演。2018年,重庆国际马戏城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5月19日,以重庆杂技艺术团为主要班底创排打造的旅游驻场节目《魔幻之都——极限快乐SHOW》正式公演。公演以来,重庆杂技艺术团在进行驻场演出的基础上,着力打破文艺院团传统发展模式,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融合院团资源和剧场资源,着力培育以剧院参观、传统文化教学、杂技魔术体验、观剧等为主要内容的杂技艺术研学教育基地。

在驻场演出方面,重庆杂技艺术团坚持演出体验与演出质量有效统一,演出内容突破传统杂技表演形式,以“现代杂技表演”为核心,汇集重庆杂技艺术团近年来多个国内外大赛金奖、金牌节目。开演以来,重庆杂技艺术团共完成驻场演出385场,接待观众25万余人次,演出收入2000多万元。其中,完成驻场演出321场,开展研学活动64场。2020年5月22日复演以来,完成驻场演出114场。在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共完成演出32场,接待观众6万余人次,票房收入187万元,开创了重庆国际马戏城自开展驻演以来假日演出场次、观众流量的新高。

在研学方面,以重庆杂技艺术团为师资主体,以重庆国际马戏城为研学平台,以杂技剧《大禹》为主打剧目,通过“现场观演+教学”“互动体验+学生自学”“跟师指导+沉浸式研学”的方式,一体化、全流程为中小学生打造艺术研学教育项目,旨在通过普及、推广杂技艺术,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进而更好地推动杂技艺术与旅游市场融合,开辟一条“文旅融合+艺教结合”的发展新路径。自2019年该项目启动以来,大量中小学生走进重庆杂技艺术团和重庆国际马戏城接受艺术研学教育。为了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当下观众群体需要,重庆杂技艺术团把研学教育与文旅融合结合起来,将文艺创作和旅游市场对接,每次研学活动后,都会给孩子们赠送一张家庭观剧优惠券,从而通过孩子带动父母、家庭,实现“1拖2全家出行,1次研学带动无数次观演”,打破了传统的剧院售票模式;同时,加强与旅行社合作,推广亲子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往重庆国际马戏城。

案例3 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双节黄金周演艺总动员

2020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重庆文艺系统吹响“集结号”,开展文艺总动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系统所有文博单位延长节日期间开馆时间,举办了20多项主题文化活动,开展社教活动近100场次,普遍采取预约和限流参观,接待观众超过30万人次,产业收入约383万元,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所有演出场馆、演出单位放弃节假日休息,以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不仅为到渝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也将本地市民吸引进剧场,为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献上了一场主客共享的文旅盛宴。其中,市级专业文艺院团共开展室内、户外演出近200场,吸引观众近20万人次。10月1日至8日,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川剧艺术中心、重庆国际马戏城、洪崖洞巴渝剧院、重庆市歌剧院艺术厅、抗建堂剧场、山城曲艺场、拾楼小剧场、金汤街剧场、重演时代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等11个市文旅委系统管理的场馆,每天轮番上演戏曲、杂技、话剧、曲艺、音乐会、歌舞、芭蕾、美术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展演,赢得了市内外游客观众的一致好评。京剧《沙家浜》、交响乐《重庆组曲》等红色主题演出在这个特殊的双节期间更受大众追捧,上座率高达70%。杂技剧《极限快乐秀》场场座无虚席,场外公益演出更是吸引游客3.6万人次。优秀经典川剧《白蛇传》、轻松的儿童话剧《老虎拔牙》、曲艺诵说专场、高雅的芭蕾舞《the night》、古典民乐音乐会《声漫华表》等主题剧目展演深受观众欢迎,平均上座率50%,实现票房收入225万余元。除剧场内的演出外,在杨家坪步行街、渝北区新光天地等商圈,大足石刻、重庆工业博物馆等景区还开展了户外惠民公益演出80余场,吸引各方来客超过15万人次。假日期间,重庆美术馆特别延长展览时间至21:30,举办的《“巴蜀情”—2020川渝中国画作品展》和《人民的形象—重庆美术馆馆藏人物题材美术作品展》两个主题展共接待观众约1.2万人次。(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2021-01-12 全面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3818.html 1 让游客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