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安徽黄山区:

青山绿水绘就全域旅游美丽画卷

这是2021年的第一天。

当新年的第一缕晨光出现在黄山天际,当浦溪河的岸边响起晨练人的脚步声,背起行囊,肩负使命,我们——黄山区文旅体人又整装再出发。

2020年,我们都忧心忡忡,新冠肺炎疫情如黑色天鹅,飞掠过全球。但也正是这一年,它让我们看到了万众一心的坚韧,看到了从业者的不屈,看到了文旅融合的力量,看到了危机中的新方向。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付诸实践。

于是,这一年,翡翠谷又响起游客的撒欢声,乡村小路又成为自驾游的天堂,太平湖上又船来船往……

2021年,已悄然而至。新征程、新机遇、新希望,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着。

黄山区激活“美丽资源”实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黄山区,“天下奇山”黄山风景区坐落其南,“江南翡翠”太平湖静卧于北。改革开放40年来,黄山区从“农民办旅游”到“乡村旅游”再到“全域旅游”,旅游业规模、体量均位居全省前列,旅游业成长为该区主导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黄山区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坚持“全域旅游、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旅游+”发展战略。该区境内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6处,各类新业态旅游景区11处,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

一是提升城市品格“魅力”,实现全域景区化。按照“城区旅游化、乡镇景区化、村庄景点化”思路,大力推进全域环境提升,2020年黄山区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投入7.88亿元实施浦溪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造浦溪河生态文化经济走廊、滨水度假休闲目的地,先后推出浦溪之夜、浦溪河文化旅游节等产品。浦溪河项目荣获2019年亚洲都市景观大奖、2020ELA年度十大景观项目和最具社会影响力银奖、2020年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等奖项。培育特色小镇,高品位推进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新明猴魁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突破口,连续5年荣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称号,2019年获评“安徽省第一批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农村人居环境真抓实干先进区县”称号。推进“美丽乡村”到“景区村庄”升级,其中,汤口镇山岔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焦村镇陈村、新丰乡盛洪村、谭家桥镇东黄山村、耿城镇辅村入选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

二是提升旅游发展“引力”,实现布局差异化。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按照“环黄山、环太平湖、环城”组团发展思路,实施旅游全域化布局。突出黄山风景区带动作用,丰富“四门”旅游业态,加快推进南门国际窗口小镇、东门东黄山国际小镇、北门康养旅居小镇、西门自驾露营小镇,形成一门一特色,一镇多亮点。完善提升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体育元素和环湖公共服务配套,发挥太平湖“龙头”作用,引导环湖7个乡镇差异化发展,构建起环湖运动休闲区、农事体验区、绿色生态区、特色文化区等乡村旅游特色区。突出浦溪河纽带作用,加速主城区、经开区和农业示范区融合发展,串联城区及周边乡镇一体化发展,打造以夜生活、古文化、休闲为主题的“拥城”文化娱乐康养特色旅游带。

三是提升融合发展“张力”,实现业态多样化。深入推进旅游与林业、茶业、交通等融合发展,构筑多点支撑、点面结合的旅游业态,有效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将太平猴魁、黄山毛峰茶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提速生态观光茶园建设,串点成线,推出“茶乡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太平猴魁茶乡风情游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连续14年举行茶文化旅游节暨太平猴魁开园仪式,猴坑村先后入选“中国名村影响力300强”“中国名村幸福指数十佳村”。全区拥有旅游企业200余家、产业聚集区4个、省星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83个。持续优化“道路资源”,提升旅游风景道沿线景区(点)、美丽乡村、休闲农庄等元素,串点成线,推进自驾游产业发展。

四是提升旅游管理“合力”,实现景点品质化。支持“传统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酒店”提升品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整合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手段,拧紧综合监管合力。山上山下牵手,为打造“平安黄山”,与黄山风景区建立巡查、监控、处置“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现“快查快结”,共同抓好旅游秩序治理,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假日旅游工作联席会制度,加强交通、市管、公安等部门的监管合力。协会企业牵手,如成立旅游企业友爱义工协会,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轮椅黄山行志愿服务项目已举办13届,帮助全球700余位“轮友”梦圆黄山,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五是提升旅游扶贫“潜力”,实现资源效益化。制订《黄山区农事旅游活动带动产业扶贫项目奖补方案》,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制订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分期分步实施。山岔村、陈村、盛洪村被评为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强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如途居露营地与所在地建立帮扶联结机制,吸纳本地村民就业,带动周边美丽乡村农家乐接待点和贫困户共同发展。合作推动,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等,提高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引导旅游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签订农副产品采购协议。如情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政府+企业+基地+贫困户”3+1模式,带动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

自2016年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来,全区共有宾馆550余家,旅行社40家,旅游对全区GDP贡献率从创建初期的10%到现在的22%。先后荣获“中国区域旅游品牌十强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安徽省旅游强区”等称号。黄山区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健行渐美”,实现旅游强区目标。

(俞娟)

山水之间忆乡愁

黄山区坚持全域化布局、差异化发展、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实现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共融互促,让人们在黄山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荒滩变景区

走进依山傍水的杨家寨景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投资约500万元的滑行主题乐园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

10多年前,舒溪村尽管山水秀美,但地处偏僻,村前的湖湾滩涂受潮涨潮落影响,缺土少肥,既不能种水稻,又不宜辟茶园,靠农业生产无法实现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009年,作为舒溪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四六带领村民们提出“滩涂地上办旅游”的大胆实践。由于资金短缺,只能赚一点投入一点,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业态类型。从2013年起,陆续建起跑马场、情义街、欢乐谷、高空玻璃漂流等30余个体验项目。在市场开拓上,杨四六的儿子杨康跑到江浙沪皖赣5省市27个市建立起市场开拓组,招募网络营销专业人才,持续打造“茶乐节”“渔乐节”品牌活动,迅速集聚人气。

10多年的坚持,杨家寨景区从一片偏僻荒凉的滩涂地发展成一个户外体验旅游度假区,成为黄山地区热门的乡村旅游打卡景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收入约2000万元。同时,解决150户农民工就业,帮助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脱贫致富。一个景区带富了一个村,农民办旅游踏踏实实走出一条小康路。

空屋变民宿

汤家庄是黄山西大门的一方宁静小村落。秧溪河畔,徽派建筑、古树如诗如画,吸引着云华栖、从筑西舍、仓舍、毛坦六号等一批优质民宿纷纷落户,这些民宿都是利用村里的闲置民房或老会堂改造而成。目前,汤家庄村正在依托从筑民宿的团队平台,整村设计打造民宿体验村落。同样,位于永丰乡的山里·什帖民宿由20世纪80年代的村委会旧楼改建而成,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参与植染、皮具制造等手工艺课程,又可以根据农耕节气,同村民一起从事采茶、插秧等农事活动,以山里·什帖串联起太平湖、岭下古村落的“山水人文体验游”已经成为黄山区文化和旅游品牌之一。

据初步统计,全区利用闲置空房改建的民宿多达200余家,利用空房230多间,约2.5万平方米,其中精品民宿30余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宿业的繁荣有序发展,将年轻有为的人才重新引回了青山绿水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复兴的强大力量。

农事留乡愁

乡村是寄托乡愁的地方,人们去乡村旅游,不仅想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农家饭菜,更想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深藏心底的乡愁记忆。

黄山区是太平猴魁的唯一原产地,围绕“以茶为媒,以茶促旅”的思路,该区连续举办了十四届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深挖太平猴魁茶文化,衍生出以游客体验为主题的“茶乐节”,以非遗传承为内容的“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推出“古道徒步”“农事体验”“茶香风情”等线路产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之路。“雷笋之乡”——新华乡从2017年开始持续打造雷笋节,建起集农产品销售、旅游咨询服务、电商运营于一体的“新华乡笋竹产业O2O体验中心”,通过串联周边资源、对接旅游市场,以点带面共同发展,把竹文化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区有各类农事活动达20余场,直接参与游客16万人次。

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2020年,该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利用已经建成的美丽乡村打造A级旅游景区村庄”,指导创建A级旅游景区村庄两处,探索“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换之路。

不久的将来,将涌现出更多、更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客人来到黄山区体验休闲度假。 (音晓梅)

“山水联姻” 推动赛事经济发展

黄山区立足“青山绿水(黄山和太平湖)”自然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旅游+体育”战略。5年来,共举办大型体育赛事40余场,吸引体育爱好者和游客12万余名,实现赛事旅游经济近2亿元。该区入选“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十佳)”等。

依山办赛。保护、修缮、利用乡间“文化线路”——古道,用古道、山地资源打造出越野跑、山地马拉松等赛事。近3年,该区接待古道考察游客近10万人次。如实施箬岭古道综合整治及保护开发,以箬岭古道为主要赛道举办的东黄山国际越野赛取得ITRA国际越野跑官方认证, 该古道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古道”。

依水办赛。全力推进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建设,打造出公开水域游泳、环湖骑行、摩托艇、路亚垂钓等精品赛事。其中,连续举办八届公开水域游泳赛,参与人数达2万余人次。连续十五届举办宝马摩托车主大会环湖骑行,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摩托车主联谊活动。太平湖景区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十佳)。

依景办赛。支持体育企业发展运动休闲体育旅游,推出精品运动旅游线路10余条。奇瑞房车营地成为黄山西大门“户外运动基地”,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营业额近2600万元,入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名单,2020年被评为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

依文办赛。将本土茶文化、徽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文化元素与赛事充分融合,利用赛事加强宣传推广。如连续6年举办“徽州百工”黄山市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暨黄山区制茶大赛。举办民宿大赛,避免千“宿”一面,展示该区精品民宿个性与特色,彰显民宿之“魂”。 (俞娟)

汤口镇山岔村:“中国农民办旅游的先锋”

汤口镇山岔村毗邻黄山风景区。上张村民组境内峡谷清幽、彩池遍布,堪称“中国农民办旅游的先锋”。

1987年,该村民组的村民经过几轮协商讨论,一致票决通过,以自己承包到户的山场入股,通过集体贷款和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开办旅游景点。同年8月1日,上张村民组贷款3000元,正式启动对翡翠谷景区的开发。这一年景区开张营业,门票收入不仅还清了贷款,年终每人还分得10元报酬。

1999年底,该村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对上张村新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2003年底,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翡翠新村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成立的农家乐服务公司,对48幢农户徽派别墅统一管理、销售。

近年来,旅游者差异化需求不断增加,村民又主动适应发展需要,将原有的农家乐升级改造成民宿,新村内的松也、溪竹山居等民宿被评为了“徽州民宿100佳”。而在不远处的山岔直坑村民组一处叫作黄山·云上的民宿也悄然兴起,投入运营不久便荣获中国民宿TOP50榜、安徽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安徽省百佳精品民宿等多个荣誉,其经营者程新凤获得“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在这些民宿主的示范带动下,山岔村又掀起了一场旅游转型的热潮。

山岔村引导村民自发建成九龙瀑、天湖等景区, 2020年投入500万元建设峡谷穿越项目。天湖景区也由开办之初的水上漂流转变为集7D幻景玻璃桥、古洞惊魂、竹林滑道等综合性游乐景区。至此,该村有景区(点)5处,其中4A级景点2处。从1987年至今,上张组村民的入股分红也有原来的10元到现在的1.6万余元。2020年,山岔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山岔村旅游业的兴起,不仅村民有分红、就业有保障,这些旅游景点还不忘回馈社会,每年年终,他们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慰问,发放慰问金。同时,吸纳贫困人口通过就业稳步脱贫致富。

疫情期间,山岔村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志愿者、青年人奋勇当先,主动到各执勤卡点值班值守;在暑期,针对家长务工,子女在家无人看管等情况,创办雏鹰课堂,招募本村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义务教学活动;翡翠谷景区连续14年举办中国黄山七夕情人节,打造爱情主题景区。

现如今的山岔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壮有所为。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山岔村的旅游业将开启新的篇章。 (吕锦霞/文 陈雪君 陈晓明 翟林生 程晨/摄)

2021-01-01 安徽黄山区: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3441.html 1 青山绿水绘就全域旅游美丽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