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第13版:旅游报13版

武陵源:用文化“点亮”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武陵源核心景区闭园,宝峰湖、黄龙洞关门停业,《魅力湘西》《张家界千古情》停业休养,城镇街头冷冷清清,疫情对武陵源造成的影响之深、损失之大历史未有……

武陵源核心景区从2020年1月26日按下旅游“暂停键”到2月27日恢复对外开放,宝峰湖3月5日开门迎客,黄龙洞3月27日开门纳客……短短一个月,武陵源在全国创下了首批开园迎客,《魅力湘西》等文化演艺首批恢复演出,国内旅游市场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0%左右等多项纪录。

今年以来,武陵源区真抓实干,多措并举,推出了一系列用文化点亮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文化载体”大创新

文化生活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武陵源区进一步创新载体,走出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武陵源新路子。

一是召开“屋场会”解决实际困难。发动机关干部进社区、进景区、进农家,同坐一张凳,同喝一壶茶,服务群众“零距离”,沟通交流“零距离”。截至目前,全区共召开“屋场会”476场次,摸排及收集困难问题582个,解决了群众反应的民生问题443个,帮助270多名困难群众就业。

二是组建“文艺轻骑队”。开展订单式服务,将歌舞、小品、戏曲、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需求送到百姓身边,真正实现“百姓点戏、政府买单”,让群众乐意听、听得懂、用得上、愿参与,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今年共开展“送戏下乡”和文艺联欢活动50余场,成为化解社会矛盾、丰富百姓精神生活的有力载体,有效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文化幸福指数,“屋场会议”成为全区连接干群和游客的桥梁。

三是开展各类活动提升软实力。结合从农民到市民转型的客观实际,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办好市民大讲堂、湖南好人评选、开展诚信评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破陋习、树新风,市民文明素养、文化道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创建成为省级文明城区,热情、文明、诚实、守信的武陵源人新形象,夯实了武陵源“软实力”。事实证明,用自然美景吸引游客,用文明氛围留住游客,文化和文明两翼齐飞,武陵源旅游发展就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空中课堂”大整合

疫情期间,武陵源区坚持守正创新,利用“村村响”平台,明确价值导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一是资源整合,实行多端口连接,将村级广场活动中心的电子显示屏和景区防洪预警系统与“村村响”进行整合。目前,全区129个“村村响”广播点位已经实现了与景区、应急局、农林、水利、公安、人防、交通、地震、气象、融媒体中心等多部门的信息双向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在紧急调度时,还可进行授权紧急插播。

二是作用整合,全区“村村响”广播点位覆盖城乡、村居以及主要景区(点),充分发挥平台时政宣传、政策解读、文明宣讲、信息发布、科普教育等多元化功能。根据阶段任务需要,开展送法制、送技术等讲座,搭建了活学活用的“空中课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村村响”起到了权威发布、解疑释惑、舆论引领的作用。今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村村响”连续播出省市抗疫典型个案,激发群众万众一心、齐心抗疫的团结伟力;在复工复产的关键节点,呼吁全区只争朝夕投入生产;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及时宣传脱贫攻坚、旅游复苏等工作情况,激发了全区上下共抓旅游经济复苏的强大合力。“村村响”突出不同重点,有的放矢,带动了户户想、人人想,真正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坚定了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基因”大挖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助力旅游复苏,武陵源区积极挖掘“文化基因”,讲好武陵源故事。

一是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了“一日一小景”“三日一直播”活动,借助网络推出了“张家界的来历暨其景观特征”“张家界地貌与旅游营销”“向王天子”“贺龙军魂”等网络直播话题,让武陵源旅游“灵和魂”的故事不停摆。

二是开发红色文化教学线路,围绕贺龙公园红色资源及中盐集团红色文化培训“瑞金、古田、遵义、雅安、百色”“一基地六中心”的联动框架,借助中盐集团在桑植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联合推出了“负重前行”重走金鞭溪红军路和瞻仰贺龙陵园两天一晚的红色文化教学线路。

三是提质“夜间经济”产品,对魅力湘西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和“天子山的故事”等红色演艺节目进行再升级,通过“文化基因”大挖掘吸引游客的人心,提高了武陵源“夜游”产品吸引力。

四是大力发展科普、研学游,抓住中小学生暑假期间旅游消费主力契机,及时推出“张家界武陵源地质地貌、自然遗产研学游、动植物自然遗产保护科普游”等旅游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在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全区旅游接待迅速回升,截至10月底,全区接待游客1037.5万人次,一次进山173.5万人次,实现旅游强劲复苏。

“亲情服务”大开展

坚持游客至上理念,长期开展“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诉必果”和服务游客“三必须”的特色活动。

一是推行个性化服务。疫情发生后,武陵源区以大局为重,第一时间关闭核心景区。当得知河南游客一家滞留武陵源城区多天,无法游览核心景区后,为他们开设专场;为了弥补景区关闭、万千游客不能前来的遗憾,通过现场云、5G直播等方式,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三千奇峰,个性化服务赢得游客广泛赞赏。

二是推行志愿服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队”,组建志愿服务队225支、志愿服务人员近万人,创新建立服务旅游、服务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朱用文、郑小胡带头开展旅游志愿服务,“红马甲”流动在核心景区、城镇乡村,志愿服务成为武陵源的亮点。

三是推行亲情服务。培育打造“袁谋文党代表工作室”“金鞭溪女子保洁队”“刘纹服务包”“李景军义工队”等旅游服务品牌,景区管理部门为排队验票游客提供遮阳、茶水等人性化服务,在各旅游厕所均配置手纸、洗手液等物品,游客服务中心等重要集散地均按“十个一”(一名咨询员、一个药箱、一副担架、一个氧气袋、一个服务包、一份意见表、一本值班日志、一张景区游览图、一张交通时刻表、一部手机加油站)标准配齐服务设备,切实做到“想游客所想,急游客所急,帮游客所需”,让景区一线员工、志愿者化身疫情宣传员、防控监测员、文明劝导员、采购跑腿员、爱心募集员,“红马甲”成为战疫的温暖力量。今年以来,全区共有3000余名党员开展近300余次旅游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游客5万余人次,获得游客的肯定和好评。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委宣传部、武陵源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供稿)

2020-12-2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3257.html 1 武陵源:用文化“点亮”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