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阳信县充分发挥“中国鸭梨之乡”“中国鲁绣之乡”“中国古典家具基地”“山东省曲艺之乡”“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县”和中国滨州阳信梨花会暨经贸洽谈会的品牌优势,合理开发和保护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生态阳信、鸭梨之乡”特色文旅品牌,加快建设生态梨园、民俗文化、伊斯兰文化、休闲观光农业四大旅游板块,尽快构筑起内涵丰富、特色突出、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生态旅游体系。202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19.44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7亿元,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振兴。
文旅融合,惠民活动亮点纷呈
2020年,阳信开展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50余场,逐步形成以“新春大联欢”“梨花会系列文化活动”“消夏广场文化活动”“送文化下基层”“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为主题的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戏曲进乡村演出9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万余场,流动图书车服务人次达两万。开展广场舞、美术、戏曲、曲艺、创作理论等10余类公益性艺术培训活动,培训场次达到200余场,培训各类文艺骨干3000余人。举办了“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梨花会暨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节”“水韵梨乡摇滚音乐节”“商店镇葡萄王大赛暨乡村旅游采摘”、秧歌文化艺术节、水落坡古典家具博览会、冰雪节等文化和旅游活动。
品牌引领,发挥文化功能优势
阳信县深入挖掘文化品牌的内涵,不断打造、创新、优化文化精品项目,着力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举办“中国鲁绣传承创新大会”,邀请全国八大名绣传承人以及国内各地300多名嘉宾、客商齐聚阳信,并于今年入选了省级非遗项目;率先组织成立了阳信县农民画协会,是目前全市唯一的农民画协会,填补了滨州农民画的空白。
据统计,阳信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8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3个。今年东路大鼓、鲁绣、面塑3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投资建设了一座长30米,宽13米,高6米的流动帐篷——阳信县流动文化馆,荣获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进军营、进机关的“非遗五进”,通过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目前已在全县建立校园非遗传承基地10个,培养在校学生1000余人。
发挥文化功能优势,打造多元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渠道。开展“扬清风正气 建廉洁阳信”廉政文化走基层巡演活动,创作东路梆子小戏《谁迷糊》《庄稼院里的笑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艺作品,采用现场演出和“文化馆数字直播平台”定时播放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启动“扬清风正气 绘廉洁梨乡”阳信县廉政农民画展,集合了50余幅有内容、接地气的廉政题材农民画作品。东路梆子大戏《清风亭》已排练完成,将于“庆元旦戏曲专场”进行首演。以扶贫协作为题材的“东路梆子”大型舞台戏剧剧本正在创作中,计划2021年上半年登上舞台。
疫情期间,抗疫文艺创作取得了全省“三个第一”,即创作了全省第一个曲艺快板作品《齐心协力抗疫情》、第一个小品作品《向您致敬》、第一个音乐作品《大爱精诚》。
抓服务、重政策,优化旅游环境
阳信县抓服务、重政策,不断优化旅游环境。设立5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创建的旅游品牌分别给予1000元至60万元不等的奖补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继续做好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申报工作,帮助阳信水韵梨乡特色乡村旅游和翰文创意研学旅行田园综合体两个项目争取到贷款贴息130万元。推荐山东泰易文化产业基地项目、鲁班文化产业园项目申报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厕所革命”,2020年新建旅游厕所6处,为2019年新建旅游厕所争取奖补资金13万元。
阳信积极创新,与腾讯山东合作,围绕微视红人打卡、定制专题短视频、书记推介梨花会、县长直播带货四个环节开展线上梨花会,这是山东省首个通过互联网直播开展的大型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整个活动参与人数达5231.4万人次。其中,书记推介梨花会直播点击量达到459.7万次,县长直播带货引得20万网友的直播观看,进一步擦亮了“水韵梨乡·魅力阳信”旅游品牌。在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阳信报送的原汁牛肉、牛骨雕刻系列商品《百骏图》在众多旅游商品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银奖与铜奖,获奖数量全市第一。
(温明华 翟成新 刘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