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燕
小朴村背靠烟墩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个隐藏在山岳中的小渔村。
到小朴村时,天近暮色,村庄里,灯笼渐次亮起,映照着整齐的青瓦、低矮的石头房、狭窄的小弄,恍若置身于童话里。同行的朋友说,小朴村是洞头保护得最好的原生态古村之一,迷宫似的结构、鳞次栉比的石屋是这里最大的特色。石头房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
石头瓦房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大小高低不一,看着都像好人家的孩子,一副敦厚相。从之前的聊天中,我已知道洞头是个移民海岛县,祖先以直接或间接搬迁到此的福建居民为主,岛上有两种语言体系,一种是吴语(温州话),一种为闽语(闽南话)。闽南风格、闽南习俗等在洞头是一种常态,小朴村就像其中一个标本,风貌风情俱备,既来了,好好领略便是。
夜晚的小朴村沉静、质朴,又有着几分江南的婉约。海风夹杂着淡淡的腥咸气,吹拂得皮肤微微发凉发潮。我们一行游走于村子,屋舍随意散落,羊肠小巷曲折,门庭有一种散淡的贵气,被炊烟熏黑的石头沧桑而古远。水井似忠仆,亘古守着那几家几户。板桥卧于水渠,渠水发出微弱持续的流动声,让人心中安宁。雕花窗子规格花纹各不同,在夜色里兀自精致着神秘着,凝神细看,不免猜想,每一扇窗子后,该有怎样的天地和故事呢?
村庄里当然不缺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行进间遇见的那些人,门口伫立的老人、院子里浣洗的妇人、拖着一撮小辫到处窜的男娃……他们遵循着自己的生活秩序,在一贯的素朴里怡然自乐。我们的目光闪闪烁烁,妄想从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探寻点什么,而最终,只能靠七拼八凑组装成一个所谓的故事,其中多数情节都来自想象。
灯光幽昧,四处散射,青瓦上的小石头排列成行,如鱼群列队游弋。作为舟山人,我自然知道这是防风的,台风一来,这么低的房子,四周又无高大建筑物遮挡,刮翻瓦片简直轻松得像翻书。以石压瓦,算是小朴村人的抗风宝典之一吧。想起我曾生活的那个小岛,父老乡亲常用渔网罩住屋顶,网的四角绑上石头或砖块,垂落于房前屋后,希望在台风肆虐时保住屋脊头和瓦片。不同的海岛,面临的灾难何其相似,海岛人的坚韧和智慧也何其相似。在我眼里,那瓦片,那盖于其上的石头,那木窗,那爬在石缝中的青苔,以及从石屋里走出来的每一个人,都不像初见,倒像是久别重逢。
渔村常有庙,小朴村亦不例外。出海捕鱼,一叶小舟飘荡于茫茫大海,险象环生,生死由天,寺庙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逢年过节少不了烧香拜奉,素日若有心也可随时祈福。海岛人不外乎祈愿风调雨顺,出海平安,渔获满仓,年年丰收。小朴村的白马庙是有来头的。相传,当年唐三藏取经回归,路过福建永春,恰逢当地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唐三藏的白马执意留下拯救百姓。为纪念其至诚爱民,功德无量,人们建造了白马寺,香火长年不断。清乾隆年间,永春村民经玉环迁徙至小朴村,遂在村里仿建了白马庙,以延续老家习俗。庙是一个村子的精神圣地,跟宗教跟信徒并无多大关系,村民求的,无非一个心安。
小朴村白马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衍生出了一系列民俗活动,如迎马灯、马灯舞等。每年元宵节的马灯会在当地颇负盛名,这些我们无缘亲见,眼前看到的,是一座“白马古道”石刻,及其左侧的登山木栈道入口。以前,古道由石板铺就,如今被新建的木栈道取代,沿道上下,浓荫遮蔽,蜿蜒而上,流光溢彩,如一条闪亮的项链镶嵌于绿意萋萋的烟墩山。蓦然惊觉,古道是通往望海楼的,它连接了我们当日的两处观光地——小朴村和望海楼,那么,当初修建这条古道是要通往哪里?古道上又曾发生过什么?大概不得而知了。
晚餐安排在村里的渔家乐一条街,一溜齐崭崭的石头屋,灯笼摇曳,美味飘香,人如同走入梦境,完全没注意进的哪一家,怎么进的。美食能勾魂,此言不虚,我们次日中午从贝雕博物馆出来,又兴冲冲转到此处就餐,或可算是对这句话的验证?
饭后,用刚打上来的井水细细濯手,清凉一寸一寸漫延,爬山虎从近旁的石头墙探出了头,几声猫叫传来,柔软、慵懒、绵长,果真是,“此间小住亦神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