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第09版:旅游报09版

溧阳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江苏省溧阳市位列其中,作为江苏省创建单位代表,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作交流发言。溧阳历史悠久、山水资源丰富,秦始皇建36郡的时候就有这个县名,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出了苏杭,美在溧阳”之说。溧阳旅游发展起步于30年前的天目湖开发,30年来,溧阳全力打造以南山、曹山、瓦屋山,天目湖、长荡湖和宋团城为主体的“三山两湖一团城”旅游发展格局,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生产生活”相融为路径、“全景全时全龄”共享为目标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提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溧阳样本”。

一、基本情况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宁杭高铁线居中节点。在这片153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千里山水独秀,一方文脉绵长。溧阳现有5A级旅游景区、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打造了醉美天目湖、七彩曹山、悠然南山等“三山两湖一团城”山水诗意品牌,形成了“风景无处不在、体验无时不在、产业无所不在”的全域旅游格局,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全景全时全龄“三全”共享的发展之路。201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57亿元,接待游客2103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96%。

二、主要做法

1.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实现县域善治的核心抓手。将发展全域旅游纳入“十三五”发展“三大工程”之一,成立溧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强化溧阳市人大、溧阳市政协常态化监督。发挥溧阳市旅游产业指导委员会作用,组建专门的高端休闲经济办公室,把旅游融入工作方方面面。一是把发展和保护统一起来。“十三五”期间投资40多亿元治山理水,关停采石矿、砖瓦窑、石灰窑、码头190余个,生态修复废弃矿山50余个,连续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优美生态引来优质资源,环球融创总投资280亿元建设的曹山未来城、中德富尔达康颐社区、中国平安健康城等文旅项目纷纷落地,助力县域发展迈进“千亿俱乐部”、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37位。二是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集成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旅游业集聚,统筹交通、住建、城管等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亿元以上投向全域旅游开发;每年安排3000万元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探索点状供地、矿山废弃地利用等方式,保障20余个旅游项目600余亩用地;实施“天目湖英才榜”引进旅游高端人才;多措并举把无奇的传统资源化为创新的旅游产品,实现“水库变景区”“矿坑变公园”“农路变网红”“民房变茶舍”。三是把服务和管理结合起来。以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作为关键支撑,旅游通景公路实现机场、高铁、高速至主要景点无缝连接,建成1个全域旅游集散中心、5个片区旅游服务中心、百余个旅游咨询服务点和70座A级以上旅游厕所,城市公共厕所实现旅游标准化;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12345平台共建共享,构成智慧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成立江苏首家“旅游巡回法庭”,常态化、全覆盖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推动服务深化、市场净化,实现城市“软环境”整体优化。

2.坚持把“三生”融合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本路径。强化协作并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互融互动。一是依托生态底色为生产增色、生活增彩。凭借山水资源开展创造性实践,小水库华丽变身天目湖,成为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于一体的龙头景区;10万亩竹海构建起可以深呼吸的南山休闲区,美丽景色成为首届进博会宣传片开篇“第一秒”;长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串珠成链,年吸引游客600多万人次徜徉在田园乡村之间;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与长荡湖湿地公园、龙潭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成为主客共享的休闲空间。二是转化生产资源让生态可触、生活可享。金色庆丰万亩稻田变身音乐舞台,7万亩茶园孕育百家“清风朗月·溧阳茶舍”,蓝城悠然南山引得瑞吉等高端品牌酒店入驻,“爱情泼水节”让欢乐在“溧阳1号公路”上流淌,天目湖抽水蓄能电站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依托上汽大通汽车生产基地构建起房车生活家的诗和远方……在溧阳,常规的生产空间和资源成为美丽的生态表达和惬意的生活享受,全市近10万人捧上了全域旅游的“金饭碗”,年人均增收1万元。三是塑美生活空间促生产提质、生态提标。坚持“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全域旅游观,把旅游元素注入市民公园、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建设各方面,打造以休闲康养为内核的“生命康原”主城空间,让“我的家乡成为你的远方”;围绕“全域干净”投资8亿元实施“美意田园”行动,全力将规划保留村打造成“乡村艺术作品”。

3.坚持把“生态创新”作为推动“三生”融合的重要载体。持续激活生态力量,推动自然“原生态”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一是创新机制激发动能。首倡省际边界合作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一岭六县”携手共建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区;今年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在溧阳召开,为溧阳全域旅游发展注入开放的力量;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机制,构建以生态容量评价体系为基础的市场化区域生态补偿模式,赋予生态资源市场价值,打造“绿色银行”赋能全域旅游发展。二是整合空间激发后劲。聚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唤醒闲置农房、宅基地等“沉睡的资源”;实施“苏南第一方”南渡庆丰村等10个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推动工商资本、专业人才“下乡”,乡村空间价值得到有力释放。三是强化开放激活市场。以城市形象塑造统揽全域旅游推介和营销,每年投入资金超5000万元,连续30年举办的中国溧阳茶叶节和天目湖旅游节与近几年培育的“宋团城”观灯节、“四美丰收节”等30余项活动构建起溧阳的节庆体系,近3年带动旅游消费超600亿元;通过冠名“美音自在溧阳”“溧阳1号公路”高铁专列,将“舌尖上的溧阳”打造成为中国长寿美食名城。

三、示范意义

1.在发展路径上,溧阳有“易人不易志”的坚守。全域旅游贯通经济、环境、民生各个层面,关系改革、发展、治理各领域,涉及政府、企业、群众各类主体,是推动县域全面发展的核心抓手。溧阳深耕旅游发展30年,始终毫不动摇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崛起和治理创新的牵引力量。溧阳从天目湖开发启航,驶向高端休闲经济的蓝海,背后是三十年磨一剑的执着。

2.在价值转换上,溧阳有“起步不止步”的实践。溧阳没有奇山名岭、大江大河、民族风情。在以山水起势、因山水兴盛的全域旅游实践中,突出以传统山水资源带动普通资源价值释放,实现从单纯的湖泊型景区观光到沉浸式休闲度假。全域可休闲、可康养,宜长居、宜小憩,满足不同时空中不同年龄段游客的个性化体验需求。

3.在空间拓展上,溧阳有“依托不依赖”的创新。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溧阳不局限于传统景区范畴,以“全域洁净”为基础,把城乡整体空间作为大景区打造,以城市公园、美意田园、生态景观为点,以“溧阳1号公路”为线,在以点串线、以线扩面中推动形成“全域一幅画、处处皆旅游”,更深层次释放旅游红利,更广领域转换旅游价值。

四、创新亮点

1. 市场主导,龙头景区率先上市。市场化机制在旅游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溧阳旅游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2017年,天目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A股主板上市,是全国首家上市的水利设施类旅游景区企业。

2.“交通+旅游”,1号公路全国示范。依托全国领先的“四好农村路”,高标准打造365公里“溧阳1号公路”,打通了全域旅游大动脉。旅游公路成为全域旅游的新载体,既承担了旅游交通的公共服务功能,也成为溧阳新的旅游吸引物。

3.赋旅于村,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创新视角把乡村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大基础,开展“美意田园”行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通过“政府领跑、企业协跑、艺术家陪跑、村民主跑”,打造网红乡村矩阵,把乡村田园打造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4.以茶为媒,茶旅融合助力富民。作为中国名茶之乡,溧阳把小茶叶做出大文章,天目湖白茶享誉海内外,以茶为媒,形成了200多家旅游农庄和百余家溧阳茶舍。

(崔崔 徐锋 周竹/文 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2020-12-1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3032.html 1 溧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