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奋进新征程 彰显新担当

常州开启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新篇章

连续三年获评江苏省文化发展水平先进地区,运河保护“常州经验”、文化民生“常州现象”享誉全国,舞台艺术“常州现象”享誉全省;在江苏省率先完成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被誉为综合执法改革“江苏模式、全国样板”;走出了一条“资源创造型”旅游发展之路,旅游经济主要指标稳居江苏省前列……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5年来,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深化文化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回眸“十三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丰硕

“十三五”以来,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聚焦建设江南文化名城、打造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统筹抓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补短板、强弱项、增效能成果显著。

构建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全市1001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任务;总面积48万平方米,集图书馆新馆、美术馆等于一体的常州文化广场建成开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图书馆新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读者超70万人次;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7家、公共文化馆7家、公共博物馆27家,全面实现村(社区)文化中心与市、辖市区两级图书馆通借通还。首创“政府+社区+企业”联合建设模式,相继建成开放10家智慧图书馆“秋白书苑”;累计完成542座旅游厕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集产业监管、智慧导览、旅游电商于一体的常州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常享游”建成投运。持续举办“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常州文旅惠民月”等文旅惠民活动,每年惠及市民百姓超600万人次,被《人民日报》誉为文化民生“常州现象”。

构建精品迭出的艺术生产体系。按照“出戏、出人、出效益”原则,深入实施艺术精品生产战略,形成“巡演一批、创排一批、储备一批”的创作生产体系;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曲类全国第一),被新华社誉为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锡剧《卿卿如晤》、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一批作品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锡剧《卿卿如晤》《玉兰花开》、儿童剧《青铜葵花》获江苏省文华奖,创历年最好成绩;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二胡协奏曲《江南第一燕》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和“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全省仅8部,位列全省第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出台《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方案》等系列文件,积极构建完善的院团政策保障体系和管理考核制度,全力破解待遇保障、人才断档等现实难题,每年用于市属院团的保障资金达4000万元;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文化艺术基金,全市共有23个项目入选国家、省艺术基金,累计资助金额近2000万元。

构建科学有效的遗产保护体系。创新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先后制订出台《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常州市大运河水系建设管控办法》《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构建起包括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名人故居管理中心、考古研究所、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在内的文物保护机构体系。文物保护基础进一步筑牢,寺墩遗址、常州唐氏民宅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溧阳沙涨村、武进杨桥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恒源畅厂旧址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明纱厂被列入第四批拟认定名单,青城墩遗址等8处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十三五”期间共有17个村落入选江苏省级传统村落,位居全省前三;以寺墩遗址、青城墩遗址、溧阳子午墩、芳茂山南宋墓葬、小黄山六朝墓葬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考古成果,印证了常州在中华文明、良渚文化、江南文化等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深入实施《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20—2022年)》,全力推进老城厢历史文化保护,顺利完成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园等修缮保护工程;初步建成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苏东坡、唐荆川等为代表的名人故居纪念馆群,开放名人故居纪念馆50多处,串珠成链形成“跟着名人游常州”精品线路,推动城市旅游从“传统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型;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连续8年举办“常走大运”活动,被誉为运河保护“常州经验”。

构建融合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全市现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近2万家(其中“三上”企业近1000家),形成新北、武进“两大集聚区”以及沿东经120创意文化产业带、沿运河历史文化产业带、沿西太湖影视文化产业带“三大产业带”,构建起以文化和旅游、广告会展、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影视演艺、出版印刷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涌现出龙城控股、灵通展览(全国最大、世界展示器材行业前三强企业)、吟飞科技(中国乐器行业50强、中国轻工业乐器行业10强)、金刚科技(超感官文化旅游体验装备应用于文旅领域的知名企业)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制订出台《常州市推进旅游经济、会展经济、体育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总投资280亿元的曹山未来城项目启动建设,成为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旅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旅游业增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2018年,全市文化改革发展高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为86.38,位列全省第三;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18.48,位列全省第二。

构建优质高效的旅游供给体系。秉持无中生有、借题发挥的创新创造精神,通过发掘传承文化资源、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融合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创造型”旅游发展新路,全市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32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省级乡村旅游区58家,其中省五星级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星级旅游饭店38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18家);旅行社193家;环球恐龙城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区”。着力挖掘名人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构建“乐园之都”“闲逸山水”“美丽乡村”“食美常州”“康体颐养”“亲子研学”等产品供给体系。溧阳市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溧阳1号公路获评“全国美丽乡村路”。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近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2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6%,旅游经济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构建活力迸发的文旅消费体系。抢抓发展机遇,制订实施《常州市支持文旅发展、促进旅游消费的八项措施》,统筹3亿元资金,打出企业纾困、市场复苏、产业发展“组合拳”。制订出台《常州市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方案》,充分发挥撬动“乘数效应”;设立2000万元“文旅专项贷”贴息补助,累计发放2.7亿元贷款;在省内率先发放3000万元“常州旅游消费券”,直接吸引游客超24万人次,为全市旅游相关行业带来收入近5亿元;组织开展“常州人游常州”活动,全市22家封闭式景区实行门票半价优惠,带动超10万人次市民出门旅游;推出1000万元“长三角团队游客招徕奖补”,来常州组团游客超9.5万人次。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常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举办首届“常州夜生活节”,环球恐龙城、青果巷文旅消费集聚区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龙城夜未央”成为全省有影响的夜间经济品牌。利好政策叠加助力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五一期间,常州首次跻身“长三角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复苏指数全国第三,信心指数全省第三;国庆中秋期间,全市接待游客43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14亿元,过夜游客占比达36.5%,过夜消费占比近50%;第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2095.32万人次,环比增长108.26%;实现旅游收入305.73亿元,环比增长100%。聚焦“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形象新定位,持续举办“常州文化旅游节”“常州乡村旅游节”“江苏台湾灯会”等品牌节庆活动,并通过高铁冠名、抖音、户外、院线等多种媒介传播互动,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休闲文旅目的地。

展望“十四五” 开创文旅休闲明星城的发展新格局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深入实施《常州市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市,更好展示江南文化和旅游名城的独特魅力,全力提升常州文化软实力、旅游吸引力和城市影响力,在奋进新征程中彰显常州文旅新担当。

强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十四五”期间,在辖市区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上,常州市整体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核心旅游产品提档升级,推进东方盐湖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宝盛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茅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创建工作,新增一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动主题乐园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优化提升淹城春秋乐园、环球动漫嬉戏谷的产品档次和运营水平。开展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评选工作,储备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单位,创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筹建天虹—大明工业展览馆,加快推进天虹 1921大明创意园、武进绿色博览园、天宁国佳云为信息等企业创建省级工业旅游区。持续开展“线上+线下”落地式营销推广,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形象。高标准制订实施《常州市旅游促进条例》,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十四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超过18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以上。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深化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常州图书馆新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作用,加快补齐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短板,加快布局建设30家智慧图书馆“秋白书苑”。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十百千”示范工程,加快实现辖市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全面达标,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市、辖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打造“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常州文化旅游节”“常州文旅惠民月”等文旅惠民品牌,举办“常州市原创作品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加大常州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常享游”“文旅常州云”推广应用,提升文旅服务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全力抓好重大主题创作。深入实施艺术精品生产“521工程”,即未来5年每个院团创作生产两部以上高品质大型剧目,支持每个院团由本土编剧创作一部新创剧目,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精品力作,保持艺术生产全省第一方阵地位。围绕建党100周年等节点和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精品创作要求,抓好重大主题创作生产,进一步扩大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民乐《江南第一燕》等作品的全国影响,加快推进锡剧《烛光在前》《苏东坡》、滑稽戏《黑皮书记》、中篇弹词《邓稼先》《大工匠》、音乐剧《白云溪上》、民乐《守望乡愁》等一批重点剧目的创排,全力冲刺新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积极参与国家、省艺术基金展演以及江苏省优秀文艺院团展演等活动,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精品展演季”“新常州画派双年展”,以高品位艺术精品和高质量文艺活动献礼党的百年华诞。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内部管理等综合考核力度,进一步激发院团发展活力。

切实加强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以“常州三杰精神”“铁军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江南运河为载体的运河文化、以名人故居纪念馆为依托的名人文化、以工业遗存为核心的工商文化,高标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老城厢历史文化保护、江南水乡古镇申遗等工作,全力打响名士之都、运河名城、红色名城等城市文旅IP。积极推进老城厢复兴发展,加快实施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项目和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开放,完成夏家大院、盛宣怀故居、意园、文庙大成殿等修缮保护工程。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整合青果巷、前后北岸、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篦箕巷、运河五号等老城厢文旅资源,加快打造全新的古运河文化旅游区。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奔牛段项目、大运河文化带春秋淹城遗址改造提升项目等12个运河文旅项目,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考古成果——金龙四大王庙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积极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全力做好水环境整治和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全面完成常州三杰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推进李公朴旧居、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逸仙中学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修缮保护利用。

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总投资1152亿元的106个文旅重点项目,把文化和旅游业真正打造成为全市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环球恐龙城、青果巷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力争创成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持续举办“常州夜生活节”,进一步扩大“龙城夜未央”品牌影响。积极申报省级重点文化广电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提升全市文旅产业规模化、集聚化水平。推动旅游经济、会展经济、体育经济融合发展,研究制订一批促进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

优化提升文旅市场环境。在全市旅游住宿行业推行“常州礼遇”服务标准,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精品导游队伍,进一步提升全市旅游服务品质和能级。在青果巷、工人文化宫、红星大剧院、亚细亚影视城等规划布局一批城市演艺剧场,依托古运河、天宁寺、古典园林、三杰纪念馆等,策划一批实景演出精品项目,加快构建文化和旅游演艺新高地。加大全市文旅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快速高效的旅游投诉受理、协调、反馈机制;强化文旅市场诚信建设,大力推行“红黑名单”制度;推动文旅市场监管平台提档升级,提升“互联网+”监管服务能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常州将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用久久为功的探索实践,开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的新成效助力“美丽江苏”建设,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稿)

2020-12-17 常州开启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新篇章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939.html 1 奋进新征程 彰显新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