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汉台区

积极推动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

汉台区是汉中市的中心城区,也是陕甘川毗邻地区最大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

汉台区自2016年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以打造“汉人老家”文化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大精品景区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创建工作呈现出了机制创新、保障有力、整合发展、环境优化等一系列亮点。着眼于推动旅游与文化、交通、农业、健康养老、工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天汉传奇》《汉颂》等大型文化和旅游演出剧目,建成汉台区旅游集散中心,举办了油菜花海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打造了以河东店镇花果村为主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以石门栈道为重点的精品景区,建成汉中东方老年公寓和河东店村褒国康乐园养老社区,汉中玉被列入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名录。大力推进“旅居在汉中”试点工作,建成了“汉家乐”、兴汉胜境“两街”精品民宿、尤曼吉房车营地、褒国康乐园、汉中植物园等“旅居在汉中”示范项目。不断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依托“智慧汉台”平台,建成智慧旅游板块,设置了覆盖全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和服务点。

南郑区

初步形成四大旅游产品体系

南郑区位于汉中市西南部,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是“千年古县”,享有“山水南郑·诗画家园”之美誉。

南郑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投资30多亿元,全力构建“两山两湖一中心”的总体布局,全区已建成旅游景区(点)6处,初步形成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四大旅游产品体系;全区“旅游+”新业态日益丰富,旅游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累计投入13.5亿元统筹建设龙岗大道等道路工程300余公里;实施龙岗寺遗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施水城印象、汉山植物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建成准星级宾馆近10家,打造旅游名镇4个、省级农业园区3个、汉家乐8家、星级农家乐120余家,南郑区已成为省内外游客亲近自然、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的理想之地。

城固县

全域旅游创建亮点纷呈

城固县位于汉中盆地腹部,是汉中市第二人口大县和副中心城市,素有“柑桔之乡”的美誉。

城固以打造“文化旅游名县”和丝路文化旅游区域性目的地为目标,按照“一城、两轴、三区”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不断加大精品景区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加快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持续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旅游业发展呈现出“环境优化、要素健全、市场增旺、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张骞文化园、古路坝国际研学小镇、上元观古镇保护开发、南沙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五门堰文旅小镇、桔园景区提升改造以及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金沙滩、桃花岛、合丰桃园以及陈家湾、青龙寺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城固酒业、江湾乐器产业园的工业旅游业态初具雏形。先后荣获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旅游总评榜陕西分榜“年度最受欢迎旅游县域”称号,张骞纪念馆被评为首批“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刘家营被评为陕西旅游名片“百强榜”十大美丽乡村,莲花池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陕西·汉中(城固)柑桔旅游文化月和祭祀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大典获得年度最具特色旅游节庆品牌奖。城固架花、原公杂烩等7项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洋县

创新推动“旅游+”融合发展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县内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自然保护区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洋县始终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和追赶超越的重要举措,在实施高标准环境保护的硬性要求下,着力把生态特色转化为旅游产品,创新推动“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田园生态”,创意种植“春回鹮乡相守一生”稻田大地景观,精心打造龙山、高河花谷、夭庄天梯彩色油菜景观等31个观花点、10条观花线路,一批有特色的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应运而生,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示范村5个。策划举办了全民健身徒步毅行、金沙湖龙舟赛等近10种体育赛事,“旅游+体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建立起了“零换乘”旅游交通体系,建立了多部门联动的旅游市场治理机制,创新实施网格化、全域化管理和公众监督奖励机制,让旅游综合环境治理不留死角;实施旅游安全常态化管理,提高安全预警机制建设;成立了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发挥餐饮协会﹑旅游协会等行业自治组织作用,让游客游得安心、舒心。

西乡县

紧扣绿色循环发展定位

西乡位于汉中市东部,曾是三国蜀汉名将张飞的封侯食邑之地,阳安铁路横贯东西,210、316国道、十(十堰)天(天水)高速纵横穿越县境。境内拥有西乡樱桃沟、午子山、太白洞、七星湖和红色小镇骆家坝等一批知名度极高的旅游景点。

西乡以建设“中国最美茶乡”为目标,紧扣绿色循环发展定位,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第三批旅游示范县为抓手,汇聚全县之力,推动资源整合,旅游产业呈现提质增效、蓬勃兴旺的良好态势。全县上下紧扣中心、统筹推进,着重从打造精品景区、提升服务水平、加快资源共享、提升旅游形象、务求创建实效五个方面抓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为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增光添彩。

勉县

形成了全域全季旅游新格局

勉县位于汉中盆地西端,以定军山、武侯墓(祠)为代表的“两汉三国”文化熠熠生辉。

勉县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擘画,全力推动全域旅游提速发展,这个昔日的蜀汉重镇已成为四海知名的旅游胜地。该县坚持“城景一体、主客共享”原则,以大交通促进大旅游,先后建成多条城市主干道路,提升改造重点景区道路,修建了天荡山通往诸葛古镇、高江路、龙杨路等旅游环线,实现了旅游交通无缝衔接。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锁定“中国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持续推进“旅游+文化”,高标准打造诸葛古镇、诸葛街、《出师表》演绎等高品质景区景观和演艺,“三国文化游”点燃勉县“全域游”。做足做活“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文章,持续用力打造原生态高山茶园、最美油菜花海,在“旅游+”融合发展中,勉县已然形成了东西南北遍地开花的全域全季旅游新格局,已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首批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宁强县

大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

宁强地处汉江源头,自古为秦蜀要冲、蜀道咽喉,素有“蜀道明珠”和“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被授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称号。

宁强县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理念要求,把全县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大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围绕“一城两区四带”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全景打造、全域覆盖、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成立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指挥部,实行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模式,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发展旅游产业;宁强县发展和改革局、宁强县财政局等部门先后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政策文件,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强大合力;编制完成《宁强县全域旅游规划》;开发建设旅游景区,突出品牌创建;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坚持以农为本,立足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氐羌田园综合体,全面拓展旅游空间,引领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在重点景区新、改建37座A级旅游厕所;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建成县级智慧旅游平台、全域旅游3D导游系统和高铁南站、青木川古镇等重点景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广大游客营造方便快捷的旅游环境。

略阳县

旅游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略阳自古便有“秦蜀襟带”“故道明珠”之美誉,这里有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氐羌文化遗址江神庙、紫云宫,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有汉隶书法珍品“汉三颂”之一的著名摩崖石刻《郙阁颂》,有中国最早的交通法规《仪制令》石刻。

略阳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用全域理念谋划,突出文化、生态、休闲、康养优势,以“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中药材、旅游+林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合,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品质持续提升,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成效日益突显,旅游发展新模式和新格局初步形成。树牢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进旅游、文化、生态等全业态融合。加快郙阁田园综合体建设,全面推进灵岩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大力提升五龙洞景区管理运营能力。持续打造西淮油菜花海、嘉陵红叶观赏线路,提升酒店宾馆、羌家乐、农家乐服务质量。规范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管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评估验收。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宣传推介,落实略阳人免费游灵岩寺、江神庙等优惠政策,提高略阳文化和旅游知名度,吸引游客来略阳休闲观光。

镇巴县

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镇巴地处大巴山腹地,有“千里巴山一重镇”之称,是陕西的“南大门”。镇巴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评选为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镇巴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获“中国民歌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镇巴县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13个,逐步形成“两核、三轴、五景、六区”空间布局。打造了乡村旅游观光点8个,草坝、怡溪春茶园分别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十大最美茶园”,圈子崖和天悬天坑入选陕西十大地质名片,黎坝镇和柳营村、朱家岭村获评省级旅游特色名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36公里西北旅游环线和152公里“天坑群国家地质公园”道路全面贯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4条,建成游客咨询中心5个、旅游厕所26座、智慧旅游平台3处,发展景区农家乐42家。大力发展旅游产品,建成旅游消费扶贫专区2个、专馆3个,县镇村三级电商网店(点)156个,销售额达620万元;目前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余元。

留坝县

用景区的标准建设城乡

留坝地处秦岭南麓腹地,位居陕西西南、汉中北部,是秦岭深处的宜居小城,是休闲旅游、投资开发的生态宝地,先后荣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陕西省首批旅游示范县。

留坝坚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规划全县,用景区的标准建设城乡,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把各镇当作景点来打造,创建了张良庙—紫柏山、栈道水世界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陆续开发了紫柏山国际滑雪场、火烧店农耕文化园、金水湾花海、县城老街等一批覆盖全域、贯穿四季的旅游产品,全域旅游已成为新形势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引擎和加速器。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编制了《中国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发展总体规划》《留坝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建立旅游综合执法管理机制,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坚定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强力推进旅游“一业突破”,倾力打造大秦岭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佛坪县

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汉中市东北部,是全省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县区。

佛坪自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佛坪县财政连续四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熊猫谷景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以“百鸟谷、金银谷、稻香谷”为代表的“十八谷”乡村旅游区,秦岭佛坪国宝旅游度假区成为游客来佛坪旅居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围绕全域大景区、县域大景点布局,全面提升旅游服务集散功能,打造东山公园、金山公园、椒溪河水体景观、县城亮化工程等休闲旅游产品,培育县城老街美食街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沙窝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围绕佛坪绝佳旅居度假条件,建设了贝壳找房、山居中心、金窝窝、山觅客栈等精品民宿18家。“厕所革命”、智慧旅游发展、旅游交通画卷等配套建设不断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2020-12-1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921.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