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山水,给山水以人文的解释,大约是从孔夫子开始的,就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以高险雄起为壮美,以此养游人之大仁;水以大江大河为阴柔,以此养游人之大智。中国的山,声名远播者不过五岳;中国的水,万古传颂者不过长江黄河。大抵水有养育万物的大德,世人多以游览名山名水为荣,其实多数人没有时间没有财力支撑这一梦想。如果是一日游的话,对山水的风骨了解的就甚少了,倒不如去一个或许不是很知名的好山好水的地方待上一些日子,比如江西的武宁县。
武宁北部有幕府山、南部有九岭山、中间是修河,难得的“两山夹一水”的好地方。武宁的山,最高的不过1600米的海拔,论高度是没有优势的。难得的是它的草木丰盛,且动植物繁多。这直接拉升了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在长水乡,不管是哪一个季节,行走在这样一个山峦起伏、茂林修竹环绕的地方,就像在画中漫游,说是仙境,那是不过的。这里生长有一大片上千年的红豆杉,就是“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的红豆。红豆杉对生成的环境极其苛刻,对水质、空气、土壤要求很高,能在武宁大片的生长,说明武宁的环境不是一般的好。
与千年红豆杉相邻的有条哗哗流动的河水,岸边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古人对竹子焚而不变其节的赞叹。竹子有雌性,估计很多人不清楚,养竹的人是知道的,从下面往上数,第一个枝丫如果是分叉的就是雌性的竹子,在她周围会衍生一大片的竹子,挖竹笋的人找的就是这样的竹子。以此类推,所有的植物都分雌雄,只是我们知道的不多而已。在旅行中增长自己的知识,也是一种大大的收获。
孔夫子曾说过水有九种美德,比如牺牲精神、方向感、勇敢、低处等,这些都可以在武宁的水看到。神雾山有瀑布,可以见证水的勇敢,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感知水的方向感。至于牺牲精神,是随时可见的,比如洗衣服,水以自己的脏换来了衣服的干净。武宁的水,没有汪洋恣肆之态,大都是缓缓的平流,在山间可以听到哗哗的欢快的声音,正如这里的人们的从容。水的清澈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的清澈见底,在这里是随处可见的,就像你接触到的武宁人。都说水至清则无鱼,武宁的清水还是养鱼的。有一种鱼形如木棍,低伏在河床,产卵的时候必定逆流而上,肉质鲜美少刺,当地人称为棍子鱼,是招待客人最好的菜。古语有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小鲜说的就是小鱼。为保持鱼的鲜美,烹饪的时候火候的把握、是不要翻动、翻动的次数决定了厨师的造诣,手艺差的厨师做坏的是一锅鱼,不好的治理者做坏的或许是千秋大业,不然就不会有汉代的萧规曹随,这或许对治国者有些许的启示。
武宁的山水在白天是远山如黛、碧水长流,夜晚,县城闪烁的灯光映衬下,如梦如幻,徜徉在水滨,犹如仙境。最引人的是桥中桥的画廊,策划者以桥墩为画墙,下面铺设木质的步游道,请当地美术学院的师生把当地的山水名胜丹青其上,有山有水,有人物,有庙宇,所谓的一桥走遍武宁山水是不为过的。加上两侧的国际摄影大赛的摄影作品,展示的是中国最美的风景,最精彩的民俗,最充满活力的节庆,武宁人不出武宁就可以游览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这样的风景在有水、有桥的地方是十分少见的。
名山名水出名人,在中国是常见的事情。武宁的山水养育了优秀的儿女,如李烈钧、李屏仁,孙中山曾评价李烈钧:“协和先生上马能武,下马能文,诚不可多得之当代儒将。”如今,李烈钧和夫人静静地在家乡的土地上长眠,可见家乡对游子的吸引力之大。武宁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到此安家落户,千年的红豆杉据说就是宋人南迁为怀念家乡栽种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建德县为了修水库,曾经有不少的居民南迁到武宁,这些人到了武宁也爱上了武宁。建德移民饶国芳曾经在南昌搞实业,事业很成功,但花甲之年还是选择回到武宁,这块曾经流过汗水、养育了自己青春的地方,他说:“武宁不是名山明水,却是好山好水。”这句话道出了很多来过武宁人的心里话。
对有山水情怀的旅游者来说,去一次武宁一定是很好的选择。
(聂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