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8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吉林:民俗文化传温情 冬日旅游有温度

近年来,吉林省逛庙会、猜灯谜、对对联、文化巡游等体验式及娱乐性民俗文化产品悦动人心,游客纷纷前往,感受吉林文化、体验吉林年味。据了解,2019年春节假日期间吉林省共举办文化进万家、秧歌舞等非遗民俗活动38场,非遗演出活动5场,非遗展览活动10场,各项活动累计接待观众约118.05万人次,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文化和旅游业一大热点。

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民族经过不断地融合,用辛勤的劳动、聪明的智慧,在创造与传承中形成内涵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冬季,吉林省的民俗文化旅游更为鲜活。

冬捕大网捕出查干湖渔猎文化

冬季的查干湖到处是冰天雪地,湖水结冰厚度达1米—2米,正是当地渔民捕鱼的大好季节。

这里每年冬季都有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渔猎活动。查干湖冬捕这项自辽金时代开始,流传千年的古法人力捕鱼活动,随着吉林省旅游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古老狂欢。

“祭湖醒网,是查干湖渔夫进行冬捕前都要举行的仪式,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感激大自然对百姓的恩泽。”“渔把头”张文说。

“渔把头”是冬捕作业的领头人,冰上的“灵魂人物”。祭湖后,“渔把头”手里拿着“抄捞子”,在已经凿好的那眼冰洞里搅了几下,使劲往上一提,从湖里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来,这叫“开湖头鱼”。祭湖醒网之后凿冰、撒网,数万斤鲜鱼便脱冰而出。

张文表示,传承至今的查干湖冬捕,敬畏自然的理念与捕鱼的技艺一同传承至今,会尽可能保护鱼群的自然生长环境。而今,查干湖冬捕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久远的岁月中,这些渔民们保护了自然,又依赖自然得到了生存,他们会把渔猎文化和这些古老的技法与经验一起世世代代传承下。

雾凇里的满族年味

火了民俗乐了游客

冰封时节,草木凋零,但在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却是另一番风采:雾凇岛的琼枝玉叶,婀娜多姿的雾凇,热闹喜庆的活动接连不断。

身着满族服饰,手拿抓鼓、扇子、手绢的韩屯村村民们,在锣鼓声中跳起了满族大秧歌,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充满民俗色彩和感染力的大秧歌使游客也加入欢快的队伍,跟着扭了起来。另一项充满民俗气息的活动就是“萨满祈福”,表演者身穿萨满服饰,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跳起了萨满祈福舞蹈,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包豆包、写春联、歘嘎拉哈、掰棍、撞拐、赏冰灯、放焰火、年夜饭、贴春联……一项项喜庆热闹的活动令游客流连忘返。“乌拉满族过大年”已连续举办了4年,满族人的新年情景一年又一年的上演着,不管岁月怎么改变,这些新年习俗会一直流传下来,延续着马背民族的特性。

乌拉街满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乌拉满族过大年”的活动宣传了吉林市独具特色的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过年方式,加强了雾凇冰雪旅游与龙潭历史文化、满族民俗文化的融合,丰富了旅游产品,让广大游客体验雾凇景观和满族“文化大餐”的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既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又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跟着号子亲近木帮文化

穿越林海雪原体验冰雪旅游

“哈腰就挂呗,掌腰个起来,嘿嘿嘿嘿,扳住小辫子,嘿嘿嘿嘿,脚下要留神哪……”

嘴里吟唱《串坡号子》,木帮人哼着歌把一截盆口粗的木头抬起,稳步前进,十分默契,铿锵踏地留下深深的脚印,这是老白山雪村当地村民演示传统木帮文化的现场。

在长白山林区,习惯把伐木运材的单人木工称为“木把”,“木把”群体称为“木帮”。

老白山是“木帮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木帮”是闯关东四大职业之一,他们制订帮礼、帮规,并形成了行帮,以求在危难中团结互助、共生共存,特征鲜明的“木帮文化”由此应运而生。

老白山地区虽然“收斧停锯”,但绚丽的森林文化却依然存在。为了保护这份森林文化遗产,老白山雪村在发展冰雪旅游的同时,复原了“木帮文化”基地,让游客近距离观看木帮祭山神仪式,体验木帮人伐、拉、装、抬木材等日常劳作,真实地了解和融入林区生活;跟着“老把头”学习辨别木材品种和树龄等常识;跟着号子的节奏亲近木帮文化,对森林产生敬畏之情。

除了体验“木帮文化”,还能参与蘸糖葫芦、剪窗花、摊煎饼等传统东北美食的制作流程,更有老白山雪村举办的冬季马拉松,带游客感受冰雪、体育和旅游相融合的魅力。“入住地窨子、躺着南北大炕、吃着大饼子、喝着大碗酒,越是冰天雪地,越有热乎乎的东北人情。”敦化老白山旅游分公司营销部科员莫芳苗说。

(雪芙/文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2020-12-0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699.html 1 吉林:民俗文化传温情 冬日旅游有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