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1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中越边境看非遗

中越边境风光。右侧为中国德天瀑布,左侧为越南板约瀑布。(图<陈晨)

马山壮族会鼓(供图<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文<吕峰

秀甲天下的广西,有着长达千余公里的中越边境线,沿线既有风光清逸的奇山秀水,也有绚丽多姿的民族非遗体验,穿越其中,会获得无限惊喜。

抵达南宁后,即驱车赶往马山县,去体验蜚声在外的壮族会鼓文化。马山壮族会鼓盛行于明清两代,最初是为了驱鬼镇妖、祈求吉祥。后来,因鼓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如今,马山壮族会鼓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距马山县鼓匠文化园还很远,耳边即传来了鼓声。那鼓声似惊雷、如礼炮,像万马奔腾,在天地间滚涌着。一股神奇的旋涡似的力量,让人身不由己地向鼓声传出的方向奔去。越走近,声音越宏大、越震撼。走进文化园,只听鼓声震天,那洪亮、浑圆、厚重的声音,如千军万马般浩浩荡荡,震得人魂魄出窍,热泪盈眶,像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淘洗。

在文化园,遇到了一位打鼓的老人。他拿着鼓槌,将其高举过头顶,停滞片刻,猛地,系在槌上的红绸当空划出两道火一样的弧线,“咚咚”的鼓声立刻响彻天宇。那音色宽阔粗犷,苍劲雄浑。那舞动鼓槌的手臂也愈发得势,或高扬、或低回,鼓槌被舞成了两朵盛开的花。老人的身躯异常灵动,忽而挺直腰杆,忽而微屈下蹲,忽而划腿,忽而跺脚,忽而旋转,忽而前倾,让人眼花缭乱。

老人打完鼓,脸不红,气不喘。他放下鼓槌,给我们说起了会鼓的故事。会鼓所用的鼓为牛皮大鼓,先将粗大、木质坚硬的樟树、榕树等锯成1.5米长的木段,将其挖成空心后做成鼓壳,再在两头覆上牛皮,用铁丝拉紧,晒干即成。会鼓的打法也多,有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老人滔滔不绝,洪亮的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那是一位质朴老人对生活挚爱的告白。

离开马山时,那鼓声依然回响在耳边,激荡在心田。第二天,我们带着对会鼓的不舍去了大新县明仕田园。庄园山环水绕,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小桂林”之称,《花千骨》等电视剧曾在此取景。游客可乘坐竹筏顺流而下,饱览迷人的水光山色。目光所及皆是翡翠般的绿色,点缀着情态各异的山峰,望着它们,一时忘记了时间流逝,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

竹筏驶到一片葳蕤的竹林,青翠欲滴,看着看着,耳畔传来了嘹亮的歌声。那声音高亢有力,原来是壮族民歌。循声望去,只见一群壮族同胞正在跳着欢庆丰收的舞蹈。他们边跳边唱,鼓声、歌声合奏出美妙的乐符,久久不散。竹筏靠岸,触目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形式多样的民族手工艺品,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幸福的微笑。他们这种怡然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远离繁华尘世,留在此地。

品尝完特色民族美食,即开始奔向归春河尽头的德天瀑布。刚进入景区,耳边便隐约传来战鼓般的响声。顺着游步道绕过一片丛林,水声越来越近,终于看到了瀑布的身影。只见它似银龙般奔腾咆哮,从奇石叠嶂的崖边飞泻,跌落后又分成三叠,身姿无比妙曼。渐行渐近,阵阵“哗哗”之声似从天而降,响彻山谷,像万面铜鼓齐鸣,又似滚滚波涛拍岸,但见水柱喷涌,白花迸碎,似卷起千堆雪,触目惊心。

瀑布下的归春河静静地流淌着,河面上漂着游船和竹筏。游船很大,能载三四十人,可近距离领略瀑布的魅力。竹筏多来自界河对岸的越南百姓,戴着草绿色圆帽子的男人撑篙站在船尾,女人坐在船头,船上摆着待售的越南商品,充满异域风情。

瀑布旁有小路蜿蜒而上。爬上顶端向下看,瀑布又成了另一种形态,河水喷涌着,如巨龙一样从脚下飞扑而出,凌空跃下,升腾的水汽在半谷中缭绕成朵朵白云,那水声便穿云而过,直接撞击着人们的耳膜。远望过去,山崖那边还有两条如练的瀑布悬挂在谷间,那是越南的板约瀑布。夏天水量丰沛时,它们会和德天瀑布连成一片,以更雄壮的气势迎接游人。

离开瀑布源头,继续向前行走,即到了中越边境53号界碑。界碑立于1886年,如今一身斑驳,两侧分别残缺了一块。界碑中间用繁体字写着“中国广西界”,左边写着“B53”,右边写着“五十三号”。老界碑旁边新立了一块界碑,一侧是中文,一侧是越南文。界碑周围有许多商铺,摊位上摆着法国香水、越南香烟,还有地瓜干等土特产,非常热闹。

2020-12-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482.html 1 中越边境看非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