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因地制宜 为科学应用做好保障

——旅游资源普查系列报道之五

□ 本报采访组

海南建立特色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内蒙古设计了区域旅游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浙江注重文旅融合……在旅游资源普查过程中,全国7个试点省市因地制宜,并充分利用地理测绘、广电技术、航拍摄影等科技手段,保障相关工作顺利进行。

突出特色亮点

各试点省市结合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创新制定资源分类、评价体系,为全面发现、拓展、整合旅游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南省创新建立了具有热带海洋海岛特色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补充了雨林、沙滩与海岸等特色类型,形成了该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本次旅游资源普查以‘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指导思想,在旅游资源评价方面,突出对生态环境的量化考核和评价,设计了区域旅游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引导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长安介绍。

贵州、浙江加大了美食、休闲、音乐、体育、康养、网红打卡地等新兴旅游资源的普查力度,主动适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充分挖掘新产品、新业态。

顺应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也成为各试点省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一大亮点。例如,内蒙古成立了文化资源普查专项组,注重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浙江注重用好现有的文物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等成果,从中提取出可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的文化资源;青海依据地方旅游资源特色,系统性梳理了10个主类,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活动、文物、文化相关机构与产业等文化资源。

运用先进技术

科技让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更高效。各试点省市积极运用大数据、遥感、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建立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库和外业采集系统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克服时间紧、地理条件复杂等因素,四川省在外业调查中,运用3S技术、无人机、三维激光成像等新技术采集资源点,自主研发了文旅普查外业掌通APP,将野外实地调查、室内电脑录入两个环节合并,节省了技术人员40%的工作时间,也避免了重复录入,实现旅游资源快速、高效、准确调查。

重庆市申报了专项项目并招标委托第三方公司研发外业采集APP,进行资源现状、空间位置、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同时,强化技术自动筛查,在旅游资源数据管理系统中设置了数据入库、出库规则,用智能化手段严格把控普查数据录入质量。

“浙江省充分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实现工作、载体、成果全面数据化。在田野调查中,注重以实地测绘、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记录资料,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可靠。”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注重成果展示

经过实践,各试点省份全面摸清旅游资源“家底”,立体式展示普查成果,为地方旅游资源宣传、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当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确定了资源界限,理清了资源类型,有利于文旅企业掌握资源情况,对日后研发文创产品、开拓市场等起到了参考和引导作用。”内蒙古朝乐蒙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彬说。

贵州贫困地区大多是旅游资源富集地,该省将20个极贫乡镇旅游资源普查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单独整理,编制了扶贫作战图,制定了《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并通过深入实施旅游扶贫九大工程,实现旅游项目建设扶贫、景区带动旅游扶贫、旅游资源开发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

截至9月中旬,青海省共调查评价了5000余处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完成了西宁市、海东市、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市州的100处代表性文化和旅游资源全景数据采集及VR全景效果展示,为地方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报告、综合图件、数据库、信息管理平台等方式立体式展示普查结果。

“我们制作了全面展示省内旅游资源状况的文本画册,推出数字云上成果平台,并构建了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全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科学利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旅游资源普查摸清了全省旅游资源的总量、规模、特点、潜力,为文旅项目开发提供了一张清晰可见的‘藏宝图’,有利于旅行社研发新线路、新产品,加快推进海南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海南省旅行社协会秘书长郭炬说。

(采访组成员:林雯晶 董亮 杨竣杰 陶李 统稿:黄高原)

2020-11-24 黄高原 ——旅游资源普查系列报道之五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302.html 1 因地制宜 为科学应用做好保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