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台儿庄古城:创新发展“非遗+”模式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风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展现了人们对美以及美好事物的诉求。京杭大运河中心点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台儿庄古城,致力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创新“非遗+”景区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台儿庄古城景区被批准为“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入选“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示范单位。

台儿庄古城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做好“非遗+”文章,努力实现非遗文化创新。打造以非遗文化为引领的多元文旅新业态,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与教育功能、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成为基层旅游企业因地制宜创新文旅发展新模式的生动地方实践。

“非遗+”景区

加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体现了永不枯竭的智慧和精神。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孕育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台儿庄古城着力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以“非遗+”为切入点,加速与区域文旅产业、文物、生态、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古城经济复苏与发展。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的是人的故事和传统生活方式,是回归、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漫步江北水乡 寻梦古城台儿庄”作为融合了运河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案例,荣登“好客山东游品荟”旅游宣传推广经典案例名单。“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发挥民俗演艺、网红经济、餐饮美食等业态的带动作用,使景区人气持续升温,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促进了消费。”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德刚说。

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黄晓莉表示,“赏夜景、看非遗、品美食、逛酒吧”已经成为游客来古城旅游的“标配”。台儿庄古城通过打造非遗演艺活动以及坐摇橹船欣赏古城美景、体验博物馆之夜等一系列特色体验项目,不断激活古城经济活力。

融合创新

激活景区内生动力

非遗文化博大精深,以“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为指导,依托台儿庄古城进行转化发展,提升文化旅游消费水平,让传统文化丰盈的景区更具时尚活力,让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可观、可感、可触。台儿庄古城借助这一有效途径和载体,主要从“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营销”三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让游客和当地居民对非遗文化更加了解并乐于接受。

“非遗+演艺”让传统文化再现非遗魅力。演艺项目突出台儿庄地方特色,使其更加有创意性、生命力。山东省级非遗鲁南花鼓植入《乾隆巡游台儿庄》,作为歌载舞、以打击乐为主、场外擂鼓者为总指挥的秧歌群舞,在地方秧歌舞中别具一格。欢快的舞蹈辅以打鼓、舞扇等动作,融合了鲁南男子特有的粗犷、威严,运河儿女的泼辣、柔美,表演风格幽默、风趣,但又不失优美、流畅、细腻,深得广大游客喜爱。日前,“齐风鲁韵——鲁风运河非遗之旅”已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非遗+节庆”让传统文化点燃游客热情和活力。以大运河流域代表性非遗为主,如火龙钢花、舞狮、竹马会,结合重要节庆时间节点,如在春节、中秋节、十一等假日期间举办“非遗+旅游”融合活动,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春节大庙会期间,“火龙钢花”数次登上央视,台儿庄古城因此走入人们的视野,游客在台儿庄欢度春节,体验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年场景和久违的年节味道。

“非遗+营销”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举办品牌非遗传承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上的营销,以“传统文化创造未来”为宗旨,联合大运河沿线城市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不断壮大非遗力量。对于增进大运河流域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作用,也为深化运河沿线城市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今年十一期间,台儿庄古城共接待游客45.6万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八成多。目前游客量增长较快,展现了良好的复苏态势。‘非遗+’景区的发展新模式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更加坚定了我们要走深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台儿庄打造成精品景区。”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董事长王玉珏说。

“作为‘非遗+’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期待台儿庄古城景区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用心服务游客,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发出更多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贾旭东说。

(时培京 及美芳)

2020-11-19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186.html 1 台儿庄古城:创新发展“非遗+”模式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