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采访组
3支专业队伍、5000余名专家、4000余名专业工程师、近4万名地方普查员……这是四川为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门打造的普查团队。这支队伍成为四川摸清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推动资源转化的“领头雁”。
自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设立海南、贵州、四川等7个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份以来,各地文旅部门抓紧建立资源普查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因地制宜制定普查标准和程序,为全面盘活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激发旅游潜力打下坚实基础。
组建队伍 紧抓落实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涉及面宽、动员范围广,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保证安全、高效、优质完成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各试点省份纷纷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并组建相应的专家团队,强化领导、上下联动,推动资源普查工作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贵州成立“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专家委员会。原国土资源系统的3家地质勘查局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89支普查队,分成438个普查组赴88个县(市、区)和贵安新区开展实地普查工作。
海南创新建立“联动式”组织体系,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牵头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普查工作,组建项目技术组、专家组、地方政府支撑组3支队伍。项目技术组承担预名录整编、管理系统开发、资源现场普查、等级评定、报告编写等一系列技术工作;专家组承担资源等级评定、阶段研讨、成果评审等咨询工作;地方支撑组承担资源信息审核、新资源发现、现场普查保障、普查线路协同制定等辅助工作。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成立了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确定了技术总包单位,组建了千人外业工程师指导队伍,并建设了普查平台。市、县两级成立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各县组建了普查队伍。
制定标准 专业普查
在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和专家团队基础上,各试点省份组织省内外专家对资源普查标准和技术路线进行研究论证,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国家标准为基本遵循,因地制宜,推出了既符合国家标准,又结合地方实际的实施技术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适应旅游市场需求、贯彻全域发展理念、体现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地方标准,凸显本地区特色,旨在对旅游资源实现再认识、再发现、再评估。
重庆于2019年6月印发了《重庆市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和《重庆市旅游资源普查技术要求》,在资源普查推进过程中,组织相关专家和市级技术服务单位进行评估,细化工作重点和举措;于2019年9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推进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统一普查标准和操作流程,为指导全市旅游资源普查提供科学有效的执行标准和程序。
此外,青海编制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方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等系列技术规范(标准);浙江建立了全新的《浙江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提供科学有效的执行标准和程序。
掌握信息 助力发展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底蕴所在。通过旅游资源普查,各地能够全面掌握域内文化和旅游资源基本情况,明确资源界限、厘清资源类型、夯实资源管理基础。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建武表示,浙江将不断强化资源普查成果的积累和应用,形成全面展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资源状况的文本画册、数字云上成果,进一步发展、拓展和整合浙江文化和旅游资源,构建起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
“资源平台建设将助力海南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规划全省旅游资源,为海南各市县根据自有资源和文化特性有效盘活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动海南省全域旅游快速发展、助推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海南省旅行社协会秘书长郭炬说。
赤峰市翁牛特旗红山玉龙沙湖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运营总监李君杰说,文化和资源普查工作的开展让我们景区全面摸清了家底,了解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提升了信心,为景区下一步产品布局和规划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采访组成员:林雯晶 白骅 陈俊成 董亮 杨竣杰 陈潜 靳畅 统稿:赵腾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