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大开眼界 打开边界 数字艺术拓展文旅新空间

□ 本报实习记者 唐伯侬

人聚鹤至,兴起而鼓掌,唤仙鹤翩翩起舞,人群离散,声音消失,仙鹤复归宁静……观众在欣赏互动影像声音装置《鹤采》时,能够与作品中的仙鹤进行实时互动;在“数字敦煌”小程序中,360度呈现的洞窟、壁画为游客揭开莫高窟的神秘面纱……近日,在2020中国数字艺术产业论坛上,众多运用数字化手段呈现的文旅新场景、新产品让人们大开眼界。

本次论坛以“新融合、新动力、新发展——数字艺术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设置行业趋势展望、产业政策解析、作品展示交流等环节,旨在探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更好迎接文化艺术在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智能化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做好准备。

当前,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光影秀、球幕等新产品、新业态频现,数字艺术在文化单位、景区景点、街区园区等场景的应用极大丰富了文化和旅游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体验,数字艺术正成为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数字艺术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如今,发展夜间经济已成为加快文旅行业复苏、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各地纷纷运用数字艺术打造夜间文旅项目、点亮城市夜景,吸引了大量客流。

“北京玉渊潭公园‘万物共生’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由歌华团队策划,我们把戏剧创作和当代艺术的策展理念相融合,依托城市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融入海洋、森林等元素,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公园。”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歌华大型文化活动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颖介绍,场景创新和数字重构将是夜间经济的两个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表示,在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过程中,应当运用数字技术把当地历史传统、地理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呈现出来。“《宋城千古情》等千古情系列实景演出市场反响较好,恋地主义原真性非常突出,观众的代入感非常强烈。”

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给游客带来新奇体验,数字艺术的内容供给也为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的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表示,研究院坚持用高科技手段保护敦煌,以新发展理念来传承文化。莫高窟是不可移动文物,但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加工后,可运用数据对文物进行3D打印和艺术复原,突破物理空间的约束,将文化瑰宝带出国门。

“我们致力于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文旅融合,以现代化形式展现文化魅力。”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说,黑弓Blackbow参与创意策划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是以数字化形式结合创意互动玩法,让观众在短时间内看到文物背后的故事,使文物的“漫游者”在环绕式影像空间和交互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信息技术在不断向经济社会渗透的同时,也影响到与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多种场景。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王寒英说,咪咕公司基于5G技术的综合应用,推动了新文博、新文展、新文创、新演艺等各业态的发展,让用户体验云赏樱、云学习、云健身、云观展等。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副主任于壮介绍,数字技术、数字艺术为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故宫把《清明上河图》做成沉浸体验式的数字展,把《千里江山图》做成游客能够上手玩、走进场景里的游戏,使文物原本“折叠”的信息多维度呈现出来。“如今很多年轻人选择身着汉服到故宫打卡,这是对古代审美的追求,反映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活力的同时,数字艺术也为提升城市软实力赋能,拓展城市空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范玉刚教授建议,发展数字产业要讲究在地化策略,即遵循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全球视野与在地消费的规律,数字艺术正通过对地方性维度的凸显塑造城市空间,比如《印象刘三姐》等实景演出,不仅能够提升旅游形象,也能够激发当地的经济活力。

“数字艺术形式上是对传统视觉艺术的颠覆,但内核上则是对传统的延续。数字艺术不仅能对美术馆等文旅场馆的部分空间进行消解,还能够融入城市空间,糅合进城市的细胞与血液之中。”数字艺术中国创始人、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数字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泊乔说。

城市新动力、艺术新活力、文旅新潜力的激发与释放也离不开年轻人的努力。

哔哩哔哩公司党委副书记、公共事务总监朱承铭表示,如今,年轻人对文化也有着多元包容的态度。“运用年轻人的创意能够不断拓展文化的边界,未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2020-11-13 唐伯侬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057.html 1 大开眼界 打开边界 数字艺术拓展文旅新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