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故宫近来“一票难求”。对此,《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进宫难”背后的文化供需问题更要好好审视。从《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到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带来“首博热”,再到《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叫好又叫座,可以看出,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文化需求愈发强烈,高雅厚重的东西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成了“香饽饽”。这是好事,但时不时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也反映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眼下各大文博场所的展览虽多,但高品质、有厚度的依然偏少,这一问题不解决,“抱着水缸喊渴”的矛盾就会始终存在。
“尊重文物的基本属性和传承规律,才是保护的硬道理”
——《南方日报》近日发表题为《“重建圆明园”,你觉得可行吗》的评论指出,脱离圆明园这个具象,我们也更应该认识到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老城区、老建筑、老民居以及革命旧址等文物的存在和保护,似乎与城市更新的步调不相一致,有的人就好大喜功,一刀切地拆掉重建,导致出现了“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重新城、轻老城”等现象,甚至错漏百出、误导认知。对此,必须明确“新”和“立”并非对立关系,既不能过度开发使文物难以存续,也不能打着保护的旗号哪都“不许碰”“不能动”,使城市丧失活力。
(本版编辑 龚立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