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莹 图<王阳
说到山西,很多人会想到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或乔家大院,这些地方虽然值得去,但拥挤的人群总归让人失了兴致。静乐县城是一座恬淡闲适的晋北小城,这里的人们朴实、真诚,不善言辞但热情好客,让人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和“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自在。
静乐县隶属山西省忻州市,东邻忻府区,南接娄烦县,属黄土丘陵地貌,一眼望去山峦连绵、沟壑纵横、高低重叠。秋天的静乐有一种清冷的美。一夜之间,树叶黄了大半,道路两旁的山坡被橙黄的叶片层层装点,成排的枝干挺拔高耸、直插云霄,金黄的谷子绵延无际,成片的沙棘挺立风中。不同于南方秋天的绵长,也不同于北方大多数城市秋日的萧瑟,静乐的秋有一种忽然而至的惊喜,硬朗、倔强,却又不失生机。途中我们路过一片向日葵田,成熟的葵花籽粒粒饱满,垂头静候采摘之人,路旁的人们随手剥下几颗,闲聊着送入嘴中,秋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含蓄妩媚、恬静温馨。
驱车沿山路开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城南的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是三晋文明的发源地。《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因此现在普遍认为汾河的源头是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静乐县位于汾河上游,是汾河流经的29个县(区)之一。登上观景台,整个园区一览无遗,正当我陶醉于大自然旖旎瑰丽的风景时,几只鹳鸟成群飞过,我赶紧举起相机抓拍,却发现它们早已飞远。夕阳透过林间缝隙,释放出柔和的光线,将整个园区笼罩在一片鹅黄色的温暖中。突然觉得,有时候没有留住反而是更好的留住。
到岑山书院时已是傍晚。书院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岑山之巅的文峰塔遥相呼应。著名政治活动家、革命先驱高君宇曾在此就读。书院左后方有一座文庙,坐北朝南,目前院内仅存大成殿和东西厢房。大成殿前矗立着孔子雕像,从古至今,许多学生在赶赴考场前都喜欢来这里祈福,以求金榜题名。“左文右学”也成为岑山书院的建筑特点。文庙外观看起来有些陈旧,素色门廊和柱子上显露出岁月的痕迹,窗棂纸也有些许残破,但置身其中却不觉疏离,而是被这静穆的氛围所感染,顿生虔诚、敬畏之心,仿佛看到古往今来一代代学子在廊庑中穿行、在孔像前跪拜,颇有一种与古人擦肩的时光穿越之感。
说到静乐县的历史文化建筑,静居寺石窟必定位列其中。石窟凿于唐仪凤二年(677年),现仅存9窟,窟内造像技艺精湛、形态各异、面颊饱满、体态丰腴,既延续了北魏石刻的精髓,又融合了不同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元素。可惜的是,石窟被盗情况严重,很多佛像的头部被人直接铲下,令人唏嘘不已。
寺庙不大,只有两间佛堂。与那些成熟景区不同,这里没有长续的香火,貌似不常被人关注。一只黑猫从进门时便跟在脚边,时不时回头冲我们叫两声,不知是欢迎还是怪我们扰了它的清静。走近偏殿时,隐约听到里面有诵经声,一位僧尼在佛像前打坐,衣着朴素、神态自若。佛家参禅,万物皆定于心。一直觉得旅行也是对自我的某种修行,心境至关重要,不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未曾设限,反而会收获更多。静居寺石窟让我有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淡然,内心安静下来,不失为另一种惊喜。
严格来说,静乐不是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可能还会失望一小会儿。但诗与远方从来都需要人们用心发觉。这片宁和安详的土地,静待所到之人慢慢发现它的美、它的好、它的淳朴和热忱、它的寂寞和忧伤。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写道,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所以,如果有可能,请你走进这里,它值得你驻足、回眸,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