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唯唯
说到晒秋,很多人会想到江西婺源的篁岭村。悬挂在山崖上的篁岭村属于典型的山居村落,矮矮山丘之上,民居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每到秋季,家家黛色的屋梁上挂着排排玉米,木头架上的竹筛里,火红的辣椒、金黄的菊花、赤红的小豆、绿色的瓜果、白色的萝卜、紫色的茄子、黄色的南瓜……酷似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山水画。
福建尤溪的桂峰村晒秋也挺有看头。桂峰村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分布于三面山坡上。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玉米、白花花的地瓜条,有放在屋顶的,有放在大院里的,有悬挂在房檐上的,跳跃的颜色与沿山而建的民居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秋收画卷。
我看过篁岭村和桂峰村的晒秋,印象深刻。但是,我觉得安徽黄山的呈坎村晒秋也值得一看。深秋时节,专程去了呈坎村。这是我第二次去看呈坎村的晒秋。
一进村口,永兴湖畔的晒秋广场中央,各种用五颜六色果实拼出的图案映入眼帘。一位慈祥老者与两侧的孩子手捧丰收成果,摆出“农民丰收节”红黄相间的字体,红的是辣椒,黄的是玉米。在主图两侧,分别是抗疫中逆行的医务工作者和解放军战士的卡通形象。与篁岭村和桂峰村晒秋不同,呈坎晒秋以丰富多彩的图案、生动的晒秋场景,赋予了原生态的晒秋新的含义,构成了秋天里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晒秋是呈坎村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也是皖南地区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现象。稍懂农事的人都知道,皖南气候潮湿,为了更好地保存农作物,每年秋季,村民都会利用晴好的天气,将刚收获的农作物晾晒在村中晒场或房前屋后的晒架上。当然,晾晒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可以晾晒,只不过秋季是一年之中的丰收季节,表现得更为丰富、更有“神韵”,再加上秋天大自然景色的完美搭配,使景色更美,更具吸引力。
第一次去呈坎来去匆匆,这次决定不走了,找了家民宿住下来。傍晚徜徉于村里,依旧是满眼繁盛,茶馆饭店、商铺作坊,飘着浓浓的烟火气。一砖一石、一巷一墙,斑驳着文化的脉络。经过格子红木窗台,只见上面卧着一只三花猫和一只黑白猫,一看就是“天生一对”,只是不知道是一对恋人、一对朋友,还是一对姐妹。夕阳的余晖像碎花丝绸,朦胧地洒落在窗台上,也洒落在攀爬土墙的藤蔓上,非常写意。老宅门前,老人们喝茶闲聊,孩童们上下梭跑,女人们忙着剥豆洗菜,一幅徽州民居的原生态图景。
据记载,皖南著名古村呈坎,其村名出自八卦,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早在宋代就被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村中拥有东汉及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180多处,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1处,被誉为“国宝之乡”。
民宿主人姓李,今年63岁。我和老李围桌而坐。我边吃饭,边品尝正宗的徽州土菜,老李喝酒抽烟,很少动筷。女主人坐在一边忙着串红辣椒。我问是不是串好了明天拿出去晒。老李说这是一位明天要走的游客买的。我又说这几年游客多,村里人的日子都好过多了吧。老李接过话茬,“那是那是,每年‘九月九’是我们这里晒秋节最热闹的时候,游客一拨一拨的,不光是看,走的时候都不带空手的,带不走拿不动也没关系,村里有快递点,把东西往那一放,丢个地址就行。”
清晨,在公鸡打鸣和鸟儿的歌唱中起床,走出大门,此时的村子刚刚从幽静的梦中醒来,在清澈的晨光中,彻头彻尾的古朴、安详、清秀,经过清露的洗礼和润泽,就如一位素衣风尘的女子,更显一种陌上花开的恬淡。吃过早饭,跟老李一起来到广场,在他的指导下,忙着晒五颜六色的农产品,亲身体验了一回晒秋的乐趣。
一缕秋阳穿过对面山峰,大大方方照进了村里,干净的阳光将深秋的呈坎打扮得如同喜过新年。站在广场中央,看着特有的徽派民俗“春祈秋报”的晒秋场景,我想,无论外面世界的容颜随着岁月更迭如何变换,呈坎村民都在安静的阳光下重复着自己的劳作,以自己的方式认真乐观地生活着。他们波澜不惊的脸上,看不出劳累、怀旧或者担忧,而是呈现出一种质朴的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