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7日,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国际时尚创意中心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4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带来了一场可观可品可体验的文化盛宴。此次博览会上,山东省有15个非遗项目参展,其中,济南市有5项,分别是鲁绣、多福砚、皮影戏(济南皮影戏)、木偶戏(贾家洼村傀儡戏)、泥塑(泥塑兔子王)。“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一站式配齐,邀观众近距离体验泉城济南的文化底蕴。
济南非遗受欢迎
一方水土、一种文化、一份记忆,老城济南的文化基因烙印在一件件非遗作品里,也积淀在每一个传承人的手中。在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展馆之外,济南的特色非遗项目有序陈列展示着,吸引了不少观众来此驻足打卡。这其中既有龙山黑陶、济南面塑、木鱼石雕刻等济南传统手工艺作品现场展示,黄家烤肉、莱芜南肠、王莉酥锅等美食现场烹饪,还有古彩戏法仙人摘豆现场表演等满足参观者吃喝娱购全方位需求。
在我国千姿百态的皮影戏百花园中,济南皮影戏以独特的唱腔风格和演出方式,成为北方皮影戏一株绚丽的奇葩。济南皮影造型独特,线条雕刻粗犷,并且结合彩绘的风格,镂空的花纹部分似民间剪纸,纹式多种多样,有五角、六角、寿字、福字等纹样。主展馆之内,济南传统皮影戏的展位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济南皮影的第五代传人李娟与其81岁的爷爷、济南皮影戏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时共同亮相,爷孙俩带来的《西游记》片段赢得无数点赞。本届非遗博览会上,李娟还带来了她这半年最新创作的作品,如讲述抗疫故事的《隔空拥抱》,讲述章丘双水泉村脱贫攻坚故事的《老树新井》等,都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济南人很久以前就有中秋节拜兔子王的习俗。月饼、水果、兔子王是老济南人过中秋的“三大件”,是济南中秋文化的象征。兔子王的面部采用传统的脸谱形象,用色简单大方,线条弯曲柔美,造型粗犷又不失细腻,体现出济南人崇尚豪爽奔放、练达简约的独特审美观念。在本届博览会现场,济南兔子王的展位前,一群参观者围着非遗传承人、老济南周氏兔子王的制作者周秉生制作的精美兔子王问东问西,好不热闹。周秉生说:“几十年来做兔子王不只是掌握这门老手艺,而是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查找历史资料,研究老济南兔子王、老济南的中秋节庆文化、拜月历史风俗等,希望致力于恢复老济南兔子王的风采。”本届非遗博览会上,周秉生的兔子王展位非常受欢迎,每天都有参观者到展位购买他手工制作的兔子王收藏。
除了济南皮影戏、济南兔子王,中国“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江北第一傀儡戏”贾家洼村傀儡戏、鲁砚品种之一的多福砚等济南特色非遗项目都通过展示、展演的方式亮相此次博览会。
非遗保护成果丰硕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济南对于非遗博览会的积极争取和精心筹备,体现了这座城市对非遗保护、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作为非遗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济南以中国非遗博览会的举办为契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在文化济南建设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截至目前,济南市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项,省级74项,市级45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41人,市级221人。被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2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7项。现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0个。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和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发布活动上,济南市所推荐的《山东省济南市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实践案例》以及《山东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让城市更美好》位列榜中。
据悉,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新非遗进校园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大力推动非遗扎根学校,建立起深度融合机制。签订教学协议,建立常态化、系统化非遗项目教学模式;提供“点单式”服务,形成一校一项、全面开花的非遗教育格局;开创学校认可、师生欢迎、非遗校本课程普及率高的新局面,教学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公布了45所济南市“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试点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两年授课学生7万余人次。已有近100所学校开设了面塑、剪纸、皮影戏等非遗课程,命名8所中小学校为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学校已成为济南市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非遗进校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的进一步深度融合,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在美丽的泉城结出累累硕果。
百花洲历史街区是济南古城片区内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总占地面积25.7公顷,有鞠思敏、辛铸九、丁宝桢、路大荒等近现代名人故居,济南诗派、曲山艺海、泺源书院、曲水流觞等历史人文活动均汇聚于此。百花洲园区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现已建成传统工艺工作站、百花洲剧场、雨荷居、泉水人家博物馆、非遗文化展示馆等区域。园区定位主要以济南民俗文化为主,片区内先后承接世界摄影大会、全国曲艺周、国家非物质遗产博览会、中国社科大会等重大活动。
2018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支持下,全国首个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成立。国家级非遗项目济南皮影,省级非遗项目济南剪纸、面塑、鲁绣、古琴以及14项市级非遗项目长期入驻。以工作室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和非遗作品的展示,让非遗走进“人间烟火”从而落地生根,可观可感并传承发扬。这是一个基于日常生活方式的传统工艺体验展示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做出有特色、首创性和具有引领性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也为其他城市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提供了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索经验。
非遗助力文旅融合
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济南为了发展非遗、传承非遗所做的大量具有创新与开拓性的工作,这些正确的打开方式,让“非遗”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逐渐动起来、活起来,为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在非遗与旅游融合领域,济南重点推进非遗旅游线路资源融合和推广。拟定了“扁鹊故里”中医药研学之旅、“曲山艺海”民间艺术鉴赏之旅等5条旅游线路,开展了非遗与旅游实践案例、非遗旅游产品征集以及非遗研学游调研等工作。章丘区蒲草编织项目传承人刘永峰被评为全国文化旅游能人。非遗进景区在知名景区取得实效,如趵突泉公园的白雪楼戏曲演出、民俗街,还有市级非遗项目趵突泉花灯会,大明湖景区的南风阁和明湖居的曲艺表演以及市级非遗项目大明湖的传说、祭荷神放荷灯、碧筒饮,省级非遗项目千佛山庙会等,成为各景区的文化名片。
非遗源自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惠及民众,这样才能焕发活力。自2018年以来,济南市持续实施非遗活态传承八大工程,进一步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制订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分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为济南非遗保护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机制保障。而每年举办的非遗手工艺技能大赛、民俗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展演、非遗传承人收徒、非遗进校园等大型非遗惠民活动,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也让非遗走进更广大人群。此外,博览会期间,济南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还联手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向市民发放总金额300万元的文化旅游消费大礼包,济南剪纸、济南面塑、济南皮影戏、济南微雕、鲁绣、锡雕等391件产品享受优惠价格,优惠幅度从9折到7折不等。
从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参演,非遗项目实物展示、销售,到优秀非遗剧目展演、非遗项目进校园、非遗专题展、传统工艺比赛、非遗互动体验、线上推广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等,十年来,济南市不断创新办会思路,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中国非遗博览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博览会的举办,对于推介济南传统历史文化、提升济南美誉度、增进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济南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亓凤鸣)
(图片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