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昭明
(上接10月21日第3版)
红培发力:红色教育培训将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构成
当下,红色教育培训(简称“红培”)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业态。在初期,红培主要以体制内单位的党性教育培训为主,逐步扩展到体制外单位,再到近几年兴起的学生群体的红色研学旅行,红培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形式上看,红培逐步从传统的专题教学衍生出了情景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考察教学、车载教学、拓展教学等形式,较为有名的是井冈山开发的“六个一”活动: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红培与红色旅游有较多共同点,契合处在于二者兼有的教育属性:红培讲师对应红色旅游讲解员,红色课程对应红色旅游讲解词,红培的现场教学点实际上就是红色旅游依托的革命文物、纪念设施和遗迹遗址。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培得到了迅猛发展。虽然目前红培的主要阵地还集中在井冈山、延安、遵义、上海等相对成熟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地方党委、政府都开始依托党校这一官方红培平台发力,研发红培课程,培养红培师资,组织红培活动。红培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有效解决红色旅游直接经济收益不足、客源不稳定等问题,并能在某种程度上深度链接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目前,市场正倒逼红培“正规军”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新,这也给了市场化的红培力量更多的参与机会。红培将在“十四五”期间获得大发展,成为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融入数字科技体验新元素
数字再现:数字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热点
数字技术无疑是“十四五”时期红色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新冠肺炎疫情使旅游行业遭受重创,然而,一些具有强数字化、社交化、互动化特性的行业却逆流而上,如社交软件、短视频直播、在线消费等均迎来爆发式增长。此次疫情是个助推器,加速了市场变革、行业洗牌和企业转型,促使旅游行业看到了技术红利带来的更多机会,红色旅游也不例外。在今年2月,四川泸定县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与中国联通联手开展线上5G文旅互动讲解直播服务,在斗鱼、虎牙、沃视频、快手上实时播出,这是长征沿线纪念馆首次尝试5G直播,4天直播的总点击量近566万。
数字技术一方面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民众足不出户就能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和优化游览体验。可以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智能语音、全景影像、三维影像以及VR、AR等科技手段,配套建设解说、引导、服务等设施,形成特色突出、体验性强的博物馆综合展览体系,实现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和智能互动。例如,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遵义会议会址二楼的会议室已不允许上楼参观,这难免给许多游客留下遗憾。但是,通过VR或AR技术,我们甚至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地“列席”当年的遵义会议。在两办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数字再现工程”被列为五大基础工程之一。可以预见,结合国家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和扶持,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在“十四五”期间上大台阶。
打卡认证:建立红色旅游打卡体系或将成为重要着力点
红色旅游需要打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打卡某地实际上是“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人生游历方面的体现。一般来说,人在成长过程中,一些特殊的地方或场所会被赋予某种程度的符号意义,人从内心深处会对其产生向往,埋下想去打卡的种子。对于中国人而言,北京、长城、长征等,都属于这样的存在。以长城为例,《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诗词,著名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就出于此。多年以来,“长城”和“好汉”绑定在一起,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情结。人们会想要在长城留下一张照片,或发一条微博/微信朋友圈,来记录自己的“好汉”之旅。打卡长城的任务是如此神圣和难以抗拒,人们甚至不会在意可预见的“人山人海”和“寸步难行”。
红色旅游地主要依托的纪念设施和遗迹遗址能够赋予游客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要远胜于轻松感和愉悦感,而这正是红色旅游和打卡理念契合的原因。据此,红色旅游营销要“从娃娃抓起”,结合家庭教育和国民教育发力,培育民众对于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打卡情结,使他们成为“忠诚”的红色旅游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