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
第12版:旅游报12版

永春

在今年的暑期档,福建省永春县旅游集散中心迎来一波接一波的小游客,各地的中小学生来到这里了解非遗文化,亲手制作并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作为福建省单体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永春县旅游集散中心全力打造市级非遗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于2019年10月被评定为永春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集散中心内的文创体验馆着重于探究、体验永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注重研学线路的教育性、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广泛的综合能力提升。

近年来,福建省永春县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非遗与旅游“联姻牵手”。通过整合资源,走进景区,活态展示,更好地释放出非遗的文化和旅游价值,同时也为永春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资源丰富且独特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北部的永春县古称“桃源”,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9.5%,绿化程度达到95%;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古名人辈出。

近年来,永春县充分挖掘县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构建传统文化人才培育新体系。据统计,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包括永春纸织画、白鹤拳等;省级非遗6个,包括顺德堂永春老醋酿制技艺、漆篮制作技艺、佛手茶制作技艺、香制作技艺等,还有市级非遗10个以及县级非遗60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7名、市级28名、县级93名。

据了解,纸织画是宫廷艺术与民间手艺融合而生的一种民间艺术,远看有“隔帘赏月、雾中观花、纱前看人、如雨如烟”的效果,是永春独有的民间艺术,可谓“中华一绝”,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合称“中国四大家织”。2011年,永春纸织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永春县就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对各类艺术品种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和抢救,先后出版了《永春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永春风物》《永春南音》等书籍。2009年,原永春县文化馆组织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9530条,详细调查2411个项目,编辑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千年非遗在永春》一书,使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得以留存。

2007年6月,永春纸织画、永春闹厅、永春鼓坠舞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2月,永春老醋、永春漆篮制作技艺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1月,永春白鹤拳、永春佛手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6月,永春香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6月,五里街咯摊、潘孝德骨伤疗法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6月,一都山歌、介福瓷器制作技艺、逐火把、布袋戏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5年10月,永春纸织画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6月,永春老醋、永春漆篮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12月,永春佛手茶作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的重要代表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12月,永春香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由永春白鹤拳等拳种组成的五祖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永春纸织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创新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非遗能够不断激发旅游动能,增添游客游览体验。“永春县通过政策带动,积极实施优秀青年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传习培训基地+生产基地+市场集聚’的集聚区,开展非遗‘四进’活动,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永春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推动非遗传承,永春县还积极鼓励“师带徒”,不断培养非遗人才。据悉,永春县以现有9家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筛选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拔尖青年,让大师通过“师带徒”模式,结对进行传统技艺的“传帮带”,并根据大师级别每月分别予以300元—800元的培训补贴。目前已带徒27人,获评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3人、初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6人。

同时,永春县还积极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利用古厝、老厂房、旧仓库、传统文化街区等资源,改造建设一批新型文化众创空间,对新认定的按照级别给予3万元—15万元奖励。力争通过5年时间,培育100名优秀青年传统文化人才,培养约5名在福建省内享有较高声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为契机,通过整合传统陶瓷资源与非遗文化,深入挖掘千年陶瓷文化精髓,对新认定的市级及以上大师工作室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让传统“古龙窑”重新焕发生机;发挥九牧智慧制造产业园载体作用,通过“产业+人才”模式,搭建产业交互、产业转型孵化平台,建立特色小镇,带动陶瓷文化创意人才“奔永而来”。

此外,借助永春职业中专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泉州幼高专永春校区等培训资源,设立永春香、永春纸织画、永春漆篮等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传统文化基础人才培养体系,现已有45人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为永春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非遗和旅游“联姻”,全域旅游“亮”起来

近年来,永春县通过探索打造文旅融合的模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发挥非遗对市民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非遗和旅游“联姻”,让永春的全域旅游“亮”起来。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愁》的作者余光中先生祖籍是泉州永春,是著名的“乡愁诗人”。近年来,永春县依托资源优势,创立的永春余光中文学馆自2015年11月开馆以来,已经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是许多外地游客到永春的必“打卡地”。据统计,该馆年均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成了永春乃至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19年6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专项资金支持的余光中文学馆数字文化工程正式启动。余光中文学馆成为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

“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永春是白鹤拳的故乡,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永春县成立了白鹤拳展示中心,通过拍摄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和“极品师徒”两部主题电影,积极宣传推介永春旅游元素;先后举办世界永春白鹤拳大会和第九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每年吸引上万人次武术类人才到永春交流学习。

2020年6月,应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人民政府邀请,永春白鹤拳驻外传习团队到宁夏同心县开展永春白鹤拳传习工作,传习活动分为“教师班”“小学班”和“初中班”三大部分进行分别传习。

2018年以来,永春县在旅游集散中心设立五个非遗文创体验馆,分别为纸织画体验馆、漆篮体验馆、老醋体验馆、陶瓷体验馆、香体验馆。永春县旅游集散中心通过前期免租金、低管理费等方式,吸引永春非遗传承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入驻,并建立“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分销、统一结算”的四统一运营机制,形成旅游集散中心与商家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推出不同的体验服务套餐价,惠及游客。今年以来,旅游集散中心与夏令营、研学团队合作,通过直播方式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吸引了众多的研学团队、学校等组织参与。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永春县的旅游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永春来,提升了宣传力度,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

下一步,永春县将进一步开发“非遗+旅游”相互融合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文化空间,提升非遗场景体验。同时,以非遗体验为抓手,构建“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模式运营,实现非遗项目和旅游的共赢,让非遗“活”起来,也让全域旅游“亮”起来。

文/永春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图/吴锦明 康庆平 刘宝生 王阿强

组版/海峡旅游(福州)传媒

2020-10-1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038.html 1 永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