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玮 文/摄
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乘车不到1小时,就能抵达海拔高度在2500米以上的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集中居住点。一座座颇具彝族风情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很难想象这个高海拔高寒彝族聚居村在几年前还是当地有名的深度贫困村。如今,依山而建的阿吼村集中居住点共有73户人家,村民房前屋后的“微田园”不仅让老百姓有地种,也成了村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还有望通过农旅融合开出“旅游之花”。
2015年,阿吼村人均年收入仅有1500元。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土地贫瘠,村民只能靠着种土豆、荞麦糊口。2016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定点帮扶阿吼村。为了让阿吼村真正脱贫,除了加快电网建设、保障村民用电外,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立了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对接市场打开农特产品销售通路,指导阿吼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运作。就这样,阿吼村2017年实现脱贫,2018年人均收入就已达7180元,比2015年翻了近4倍。2019年,阿吼村人均收入已有8979元,今年有望突破1万元。
但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派驻阿吼村第一书记王小兵看来,这还不够。帮扶一个村子,不仅要向他们“输血”,更要让它有“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除了帮助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外,打造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也成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帮扶阿吼村的近景规划。
王小兵告诉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阿吼村自然风景秀美,民族特色突出,还有千亩樱桃园和雪桃园可以开展赏花和采摘活动。“我们计划从今年开始,通过3至5年时间,把阿吼村打造成‘春看花踏青、夏游洞避暑、秋品果过节、冬玩雪赏景’的农旅融合乡村旅游景点,并将阿吼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长效支撑。”
王小兵说,他们已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准备系统化地发展农旅产业。“我们着力在‘四季赏景、农居体验’等方面下功夫。希望通过即将建设的阳光房,让游客住下来,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体验新农村的美好生活,更可以品尝到最新鲜、原生态、无污染的农产品。”
事实上,阿吼村的村民对于发展旅游业已经有了初步共识。近年来,经常会有成都的游客到阿吼村享受高海拔田园风光,走时还不忘带点阿吼村的特色农产品回家。这也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增收的新路子。
“我们现在发展旅游业也是为阿吼村实现乡村振兴做铺垫,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算有一天对口帮扶单位撤出阿吼村,也能有多元化产业支撑阿吼村健康发展。”王小兵如是说。
距离喜德县阿吼村一百多公里的特尔果乡特尔果村,对于农旅融合的探索也有着自己的心得。站在特尔果村满眼绿意的田间,便能仰望那座4000多米高的“似少女头上青螺状之发髻”的名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螺髻山的游客也会成为特尔果村的客人。
一走进特尔果村,就能看见村民特久差且在山坡上的家。特久差且是这个村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带着4个孩子的他,生活一度十分艰难。农旅融合基地建设后,村委会帮助他将4亩土地流转出来,并在园区为他安排了一个管理岗位。如此一来,特久差且每月的收入能达到2000元左右,尝到了农旅融合的甜头。
特尔果村以发展“稻田养鱼”为主,在村中一字排开的大棚里还种着四季水果和特色蔬菜。“这些不仅是帮助村民脱贫的关键产业,还是特尔果村发展农旅融合的基础。”特尔果乡党委书记宋文顺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们已经在完善农旅融合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特尔果村还专门引入了两家企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地现已初具雏形。
“我们计划3年内完成基础建设并正式向游客推出农旅融合的产品和线路。”宋文顺算了一笔账,当这部分产业发展起来后,特尔果村的村集体经济每年将增收20万元以上,每位村民每年将增收200元。
生活有了着落的特久差且也看好村里发展农旅融合的前景,他把“将来办一家农家乐继续增收”当成目标,并开始着手筹集资金,准备大干一场。“对于这样积极谋求发展的村民,我们更要设法帮助他。”宋文顺介绍,特尔果村正在筹划相关培训工作,一是提高村民的服务素质,二是更新村民的经营理念。宋文顺意识到,仅靠村民发展农家乐很难将村里的服务接待设施做好,他们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宿品牌企业和外地商户入驻,通过他们的先进做法带动全村进步。
“目前已有几家企业希望加入,我们也在积极对接更多的企业。”对于特尔果村的农旅融合发展,宋文顺表示很有信心。记者也注意到,临近特尔果村的洛脚俄补村、甲甲沟村也在做农旅融合的尝试。宋文顺告诉记者,螺髻山脚下的这几个村都有良好的资源,并各具特色,大家各自找准定位,共同发展,一定会产生更大的连带效应。
如今,通过农旅融合,种出好风景,换来“好钱景”已经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多个乡村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