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莉娟
游过不少古镇,有的繁华喧嚣、商业大潮太过“汹涌”,有的蛮荒偏僻、冷清寂寞,让人有点儿“形只影单”的孤独。直到这次来到江津中山古镇,我终于找到了一种久盼的氛围和感觉。
中山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老街,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等古建筑遍布全镇。古镇里的每个景点背后都有着古老故事和美妙传说,渗着文化的魂,透着文化的根,演绎着中山古镇的人杰地灵。
中山古镇又名三合场,曾是繁华兴隆的水码头,为川黔广袤山区的商品集散地,商业交易火爆一时。听当地老人说,那年乾隆巡游来此,用手一指,点到一块石头,说这里风水好,要古镇的人们在此上船下货,后来这里果真风水兴盛。中山古镇现有两百多户人家,世代传居,很有“桑梓春秋”的感觉。河对面岸边山上沧桑的龙塘大庄园、民间传统的官钱铺、中药铺等依然存在,无不诉说着古镇曾经的富庶与辉煌。而我更喜欢的则是那份远离都市尘嚣的娴静与质朴。
踏着一块块斑驳的黛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在弯弯曲曲的小巷中穿行,空气中弥漫出阵阵草药和各种古镇特产的清香。街畔屋檐下坐着聊天的人们都显得那么安闲自在。走累了,随意坐下,点一碗冰粉,边吃边和主人聊天。
古镇美食可繁可简,豆花饭、石板糍粑、烟熏豆腐、河鱼皆是特色。熏豆腐就是把豆腐切成小块之后放在竹篾上慢慢熏烤,烤好后的豆腐呈黄色、外焦里嫩,从中间切开加上酱料、香葱和香菜,愈加爽口。石板糍粑糯而不粘,配上黄豆粉和白糖,软滑美味。还有足以犒赏舌尖的农家菜,野山菌、腊肉、鲜蘑菇,天然原生态,再配上几杯古镇人自己酿造的竹筒米酒就更完美了。
中山古镇最让人称奇的一景是“静待更夫夜打更”。古人颇具智慧,发明“观日读时法”来获取准确时间,但晚上“观日读时”行不通,打更行当便应运而生。时至今日,打更文化在这里被保留和传承。我下榻当晚,听到如此吆喝声:“二更锣响,惊动街坊。上下来往,买卖客商。各家各户,注意防火防盗。中山古镇,欢迎游客光临。”每晚二更时刻(21点至23点),古镇商铺陆续关门,一名更夫提着灯笼、敲着锣鼓,遵循古法,以特有的唱腔和锣法为古镇居民巡夜报时。据访一位老者,古镇打更可追溯至800多年前建镇伊始,那时打更一为准确报时,告诉街坊已经二更,二为维护治安,提醒百姓防火防盗。打更多属自发行为,更夫并无固定薪酬,生活来源主要靠各家各户给钱或给粮给物。
夜里难入睡,我在琢磨,古镇这“打更一绝”恐怕如今在海内外都不多见吧?我带着浓厚兴趣,次日上午又进行了深度了解,才知道古镇打更传统已延续数百年,20世纪60年代一度中断。后来当地政府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决定恢复每日打更,由政府按月提供打更补贴。为了不打扰古镇居民休息,现在只在二更时打一次。
当朝阳透过缝隙斜射进狭窄老街,给黛青的街面洒上一抹抹金黄时,我依依不舍地向古镇辞别,我感恩它把那么多美好的印象馈赠于我,尤其是那夜半更声,必将长久地在我心中传鸣……
小贴士
地址:江津区三合社区月亮坝街
门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