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宁 实习记者 郝跃翔
“欢迎大家来伽师,品尝正宗的伽师馕,我们的馕没有任何添加剂,纯手工制作,香脆可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二号车间,负责人迪力木拉提·图尔荪向记者介绍刚出炉的烤馕。小小烤馕,不仅让迪力木拉提·图尔荪每月有了4200元的固定收入,更成就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梦想的“大”产业。
伽师县位于喀什噶尔冲积平原中下游,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总人口38.2万人,生活着维、汉、哈萨克、回等13个民族。馕是新疆人民喜爱的特色美食,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以及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馕逐渐广为人知,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逐步打开了市场,发展馕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019年9月,伽师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抓住发展机遇,立足产业带动就业,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大平台,筹措资金8000万元,按照“馕产业+技能培训+扶贫就业+旅游观光”的发展模式,盘活占地274亩的废弃企业,将其改扩建为3万平方米的馕文化产业园。
在馕文化产业园的车间里,400多名工人忙得热火朝天。一个个新鲜出炉的烤馕被整齐地码放在筐里,一部分将运往县城销售,一部分将经过消毒、包装等一系列程序,通过电商平台,打包运往外地销售。
产业园二楼有一间由办公室改造的直播间,员工阿尔孜姑丽·牙森正在这里“直播带货”:“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芝麻馕,除了美味,芝麻馕更营养、更健康……”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盏环形灯,一场直播下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馕产品吸引了近5万粉丝,“每天能卖出2000多单,周末成交量会更高,好的时候一天的销售额能达到4万多元。”阿尔孜姑丽·牙森说。
产业园负责人马军告诉记者,目前,整个产业园区共有馕坑402个,日均生产能力达50万个,日均销售量可达30万个,其中本地销售18万个,周边县市内直销2万个,网上订单3万个,内地直销7万个。整个馕文化产业园共安置就业1200人,其中贫困户696人,员工最高月工资可达5000元,平均月工资为2500元,馕文化产业园已然成为伽师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器。
“我是伽师县铁日木乡幸福村人,以前在老家烤馕,每月只有1500元收入,现在来产业园工作,每月能拿到3500元以上的工资,我的妻子也在这里工作,我们两个的收入都翻了好几番。”员工阿迪力江·沙迪克说,如今,像他们这样的“夫妻档”在产业园内有几十对。
员工吾帕尔江·卡斯木的3个孩子均患有先天性疾病,家庭因病致贫,如今他到馕文化产业园工作,因为手艺好、进步快,每月的收入可达4200元,已于2019年成功脱贫。
伽师县副县长庞雪琴说:“建造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让烤馕这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古老技艺传承下来,也让员工们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同时,该园区已于今年9月获评3A级景区,除了生产区、参观区、体验区外,园区内还设有馕文化展示馆,前来购买和参观的游客不仅能了解馕的‘前世今生’,还可以休闲观光、体验打馕、感受农家采摘乐趣。”
白馕、芝麻馕、玫瑰馕、窝窝馕……在产业园的商品展示区,琳琅满目的烤馕让前来参观购买的游客挑花了眼。“馕是我们新疆人每天必吃的美食,听说这里可以体验打馕,还能品尝到刚出炉的馕,就带全家人来看看,感觉很有意义。”游客木合普力·马木提说。
谈及园区未来的发展计划,马军表示,在推进馕产业发展方面,将按照县有产业园、乡镇有合作社、村有馕小屋的模式进行布局,形成以馕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经营的一条龙产业,让伽师馕成为继“伽师瓜”“伽师梅”“伽师羊”“伽师菜”之后的又一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未来将坚持‘就业增收、产业整合、文化传承、团结交流’的发展思路,全力推动伽师馕从单一产品输出向人员、厨具、技术、标准、品牌、文化多元交流转变,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切实做大做强、做优做精馕产业,助力伽师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庞雪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