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5日
第10版:旅游报10版

贵州

“观完这场展,就像走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很受启发。”在盘州市月亮山庄西商业街内,一场精致的贵州文化旅游扶贫成果展,赢得众多参展领导、嘉宾的由衷称赞,让九月的金彩盘州更添彩,让九月的凉都六盘水更火热,让九月的多彩贵州更出彩。

9月21日,以“旅游新使命 健康新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贵州六盘水盘州市举行。贵州文化旅游扶贫成果展是本届旅发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发大会开幕式后,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等嘉宾到展馆巡展。在近半个小时的观展中,嘉宾们认真观看、详细了解贵州文化旅游扶贫成果情况,并对成果展的内容和形式给予高度评价。

贵州文化旅游扶贫成果展以精炼的文字、精彩的图片、翔实的数据、精彩的视频,配合专业的讲解,多角度、多侧面系统展示了近年来文旅扶贫的贵州故事、贵州举措、贵州经验、贵州成效,生动呈现了“激活沉睡山水 战胜美丽贫困”的贵州样本。

走进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品味文化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引人入胜!

一山连着一山,群山相连。

连绵的群山,造就了贵州绝美的风景,却也阻隔了交通,桎梏了发展,使得贵州有着“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基本省情,广大人民群众过着“美丽贫困”生活。

彻底撕掉贵州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全面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连续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旅游扶贫为主题,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就旅游扶贫工作作出系列指示和要求。

“要让世世代代守望青山绿水的村民笑起来、富起来、村寨美起来,农村经济活起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玉广说,“用活用好旅游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优势,助推脱贫攻坚,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赋予文化旅游业的使命。”

贵州先后印发《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贵州省标准化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文化扶贫行动计划(2017—2019)》《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编制《贵州省旅游扶贫规划》等顶层设计文件。

方向绘就,如何从特色出发,探索出自己的路径?

贵州的做法是彰显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做好“水文章”。

机遇在手,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如何跨越?

贵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全省上下将旅游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共谋旅游发展之计,共推旅游扶贫工作。

随着一项又一项制度法规的出台,贵州实现了“一套本子、一个班子、一个盘子、一条路子、一条链子”抓旅游、谋旅游的新格局,为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版”、做好“水文章”,让山区人民富起来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定点帮扶德江县、黎平县、德江县桶井乡、水城县营盘乡、碧江区克兰寨村、从江县大歹村。厅主要领导和其他厅级领导率先垂范,定期率队深入县(区)、乡、村调研,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和驻村干部,为贫困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等出谋划策、精准指导,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文化旅游发展出点子、找路子,带去资金、项目,指导做好脱贫攻坚普查,高位推动全省文化旅游扶贫工作。

近5年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定点帮扶德江县9073.79万元、黎平县1.04亿元、水城县1.04亿元、碧江区5046.9万元、从江县5413.24万元,用于旅游规划引领、项目基础设计建设、产品推广、人才培训等工作。

通过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倾心帮扶,德江县、黎平县、碧江区、水城县实现脱贫摘帽,山地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游、户外运动体验游等产品体系基本形成。

“连续4年接待外省入黔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实现30%以上井喷式增长。2019年旅游业增加值GDP占比为11.6%,旅游带动100万人口实现创业就业。”张玉广说,“旅游业已经成为综合产业、幸福产业、阳光产业,从旅游带动就业率上看,村民由传统务农向创业就业变革,为全省稳岗就业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强省、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全省联动、共同打造“温泉省”“索道省”“桥梁省”“山地户外运动省”和“避暑胜地”;做好“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产业,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科技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森林旅游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释放消费潜能,为贫困山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产业经济保障。

近3年来,在全省66个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19495处,其中在16个深度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4490处,建成旅游项目3105个、实施温泉旅游项目31个,全省85%县(市、区)实现有4A级旅游景区。

新景区、新业态、新线路的“涌泉式”发展,为吸引游客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1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318.86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1948.71亿元、占GDP的11.6%。旅游带动112万贫困人口实现致富增收。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这首优美动听的布依族民歌早已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而这首歌的发源地贵州惠水县好花红村,因“好花红”布依文化成为当地一张对外文化名片,成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过去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种植养殖,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现在我们靠‘文化名片’,村里有一半的人返乡发展了。”好花红村村支书王恩达说。

近年来,惠水县加大对“好花红”文化的挖掘、开发和推广,一批文旅一体的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布依族手工艺品等迅速发展,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

好花红村只是贵州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一个经典案例。

如今在贵州,724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312个村寨入选中国民族特色村寨。

在张玉广看来,这是贵州生态优美和文化多彩的最好印证,这是贵州独有产品,更是散落在民族民间的文化珍珠。

如何让“珍珠”变成“摇钱树”,让守护“珍珠”的村富起来?

贵州省给出了路径:把美丽乡村纳入全域旅游产品进行打造。

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杜绝“千村一面”,把美乡村纳入全域旅游产品打造基本底线。

通过把乡村旅游与避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推出了以自然气候为吸引的避暑度假型、以生态景观为载体的城郊休闲型、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以民族村寨民俗活动为特色的民俗风情陶冶型、以农事体验农作物采摘为主的乡村体验型等一系列产品来供给旅游市场,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超过3500个。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台江县长滩村等38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位居全国并列第3位;盘州市、江口县等4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丹寨县八寨银匠村等4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西江千户苗寨入选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2019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15亿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的45.4%;实现旅游收入2784.06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2.6%,同比分别增长11.5%、29.6%。

盘州普古乡舍烹村曾经是落后、偏远的“标签”。2013年,舍烹村村支部和公司动员大家一起干,抱团发展,鼓励大家用闲散资金、土地入股,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普古乡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联村党委,让村民变股东,享受利润分红,让村民返聘回公司,实现就业增收。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布局旅游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舍烹村走出一条以“三变”改革为引领的农旅富民之路。

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4600元,成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向世界旅游联盟推荐的旅游减贫案例。

“旅游扶贫,不仅仅抓好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打造,更要推进多种经营模式发展。”张玉广指出,“要旅游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培育和打造好多种模式,提高村民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实现一个模式可持续推进旅游扶贫。”

——“景区带动”让乡村游客源不断。全省实施4A级旅游景区带村办法,黄果树、梵净山、荔波小七孔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景区联运营销,将乡村旅游产品纳入品牌景区体系。通过实施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工程,带动9万贫困人口受益脱贫。

——“企业支持”让乡村看到新希望。将全省乡村旅游产品纳入全省若干精品旅游线路,省内旅行社、电商平台进行集中销售,实现“面”与“线”与“点”的联合。

——“旅游业+贫困户”让乡村均衡发展。贵州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形成了“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

——实施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培训各类传承人7万余人次。邀请设计师和知名文创企业设计师团队对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工艺进行创意设计,研发设计产品500多种,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地进行推介营销,预计年产值1.5亿元。

——在全省设立94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45个、新时代文明活动中心775个、图书室865间、宣传栏839个、乡愁馆373间,配置文体活动设施1642个。

——深化东西部旅游合作。上海、广州等6个对口帮扶省(区、市)入黔游客从2015年的3361万人次跃升到2019年的17527万人次,增长了5.21倍;入黔游客占比从2015年的30.5%跃升到2019年的52.9%,增长22.4%。广东、浙江、江苏三省2019年入黔游客分别达6798万人次、4480万人次和3526万人次,位居外省入黔游客前三位。

……

一项又一项专项行动计划,让贫困山区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一个又一个模式让山区群众增加了收入,获得了幸福!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回眸贵州文化旅游扶贫取得的成果,贵州用业绩回答了“贫困山乡凭借什么让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明焕发新的活力,如何让世代守望绿水青山的村民感受到‘金山银山’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山里,如何实现‘文化自信’与‘生态自信’的有机统一”等问题。

2020-09-2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921.html 1 贵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