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开平的一方土地上,沉淀于千年历史下的碉楼与古村落和乡间绿野田园山水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别具风情的乡村画卷,这便是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由广东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中的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和“中国华侨园林一绝”立园三部分组成,将别样的历史建筑与村落、遗存的民间文化、活化的侨乡艺术、古典的园林艺术和独有的五邑风情集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观赏游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备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青睐和认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为了持续擦亮世界文化遗产品牌,2013年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全面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下简称“创5A”)工作。开平市政府成立了创5A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一年抓申报、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步骤,并制订《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创5A整改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这条主线,坚持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与创新。
在创建过程中,开平坚持以“五星标准”打造全新旅游区,投入5亿元对景观、生态、文物和建筑遗产进行开发和保护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区服务功能,通过旅游专线开通、建筑与设施修缮、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标识系统提升、垃圾桶更换、导游及一线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整改提升行动,全面强化旅游环境和提升服务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实现设施硬件与服务软件“双升级”,由观光型景区向文化休闲型景区转变。2019年,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量达90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9万人次;旅游区营业收入突破8000万元,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
自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也正式启动,针对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八大项目进行改造,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提升旅游区内外交通便捷性、景观性与文化性。
为了便于游客出行,让通往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的路“畅、多、快、靓”,开平市开通617路旅游公交,增设开平南站至立园旅游专线,极大地提高了旅游区外部交通可进入性。此外,三大景区内特设“穿梭世遗”接驳线路,打造“世遗廊道”骑行线路、“碧道游线”水路游径,将三大景区串珠成线,构建内部交通串联接驳体系,形成碉楼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同时,旅游区将华侨文化内涵植入到沿线高速道路景观中,把“行”变成“游”的一部分。
在创建过程中,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两手抓,着力提升旅游区游览舒适度,对三大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站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更换了旅游区近560块旅游标识牌,并对7处旅游公共休息设施与观景设施进行了优化,完善了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游览的舒适度大大提高。通过替换旅游区近200个垃圾桶,提升改造旅游区内16个旅游厕所,努力为游客营造洁净环境,提升旅游区品位和城市形象。旅游区还健全了安全保护制度,制订了安全应急救援预案,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健全了旅游区医疗服务体系,让游客的游览更为安全与安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区不断提高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建设力度,打造智慧旅游景区。据了解,旅游区正逐步完善智慧景区建设、上线分时预约购票系统、实现线上虚拟景区游览,并搭建了智慧检票、智慧景区流量控制、智慧安全防范等平台。广东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旅游区将逐步建立人脸识别、智能统计系统,实现刷脸入园、移动VR景区体验等功能,提升游客智能化游览体验。
开平碉楼集世界各地文化、广东岭南文化、江门五邕华侨文化、农耕文化等于一体,在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坚持将旅游开发与丰富的文化元素相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
依托各片区不同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差异化的主题与特色定位,大力提升产品的内涵和参与体验性。其中,自力村景区以碉楼群落为特色,主打文创艺术主题,打造世遗里的文创艺术主题村落;立园景区以华侨园林为特色,植入五邑非遗文化与怀旧文化,打造具有浓郁怀旧风情的五邑非遗体验园区;马降龙景区以古村群落为特色,深挖农耕文化,推出骑游古村项目,打造世遗里的休闲古村。通过三大片区差异化的定位和开发,旅游区积极探索世遗建筑的活化与利用,让开平碉楼旅游品牌深入人心。
近年来,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狠抓市场拓展,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打造了“广东旅游看碉楼”的世界遗产品牌形象。旅游区携手港澳台等地区,打造“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增强市场辐射力;通过深度挖掘影视资源,《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90多部大型影视作品落户旅游区取景,形成影视旅游的强大效应。此外,旅游区还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小马大哈》举办的“美国华人寻根之旅”活动,首次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向全世界展现开平碉楼的文化魅力。旅游区更以节庆赛事文旅活动为媒,将游客带到开平来。世界房车休闲度假大会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节、“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提升了旅游区的知名度。
在此基础上,广东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积极探索碉楼夜游经济,以庆祝“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13周年为契机,开展“缤纷世遗夜”集市活动,探索发展夜间经济新模式,展现开平城市活力与魅力。
作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被称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其中西、土洋结合的独特价值,厚重的历史文化尤为珍贵。多年以来,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一直在积极探索碉楼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开发”原则,不断提升旅游区维护和管理水平。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平开创全国先河,以省长令形式颁布专项遗产保护法规《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更先后成立了开平市碉楼文化办公室、开平市文物局、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等,逐步建立、健全了保护管理机构。为了理顺碉楼管理权,开平市创新开展了“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碉楼托管工作,而后再推出碉楼认养的新模式。2017年,开平市对市内1833座碉楼进行地毯式普查,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相结合,建立了文字、图片档案、坐标等数据库,对世界遗产点核心区40座碉楼进行数字化数据采集存档,此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旅游组织的高度评价。此外,开平市还专门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平台,走在了全国遗产点保护前列。
在保护的同时,旅游区一直积极探索碉楼建筑的活化利用,重点围绕“华侨文化、家国情怀,家风传承”等主题,深入挖掘碉楼背景典故,探索碉楼建筑的活化利用。目前旅游区共活化利用了5座碉楼:在自力村景区叶生居庐开展民歌串唱表演;利用官生居庐推出开平碉楼与民居对联展;将澜生居庐打造“澜生讲古台”;利用铭石楼开展《让子弹飞》电影场景互动体验;在立园景区,炯庐已成为旗袍拍摄馆。此外,旅游区还利用自力村三座民居打造了特色的碉楼建筑艺术馆,深度展现世遗碉楼的建筑魅力。如今,旅游区还将继续探索世遗建筑的活化与利用,努力打造成为广东世遗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自2007年申遗成功后,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借助“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塑造了“广东旅游看碉楼”的“金”字招牌,迅速成为广东旅游热点,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近年来,旅游区营业收入突破8000万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更间接拉动了周边塘口镇、百合镇产业发展,助力区域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侨乡文旅产业欣欣向荣。
旅游区所在的塘口镇陆续推出了碉民部落、碉庄旅舍、天下粮仓、塘口文创空间、网红厕所、世遗廊道等项目,并鼓励与引导本地居民开设特色农家乐、特色民宿和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塘口镇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仅是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内本地员工占比就超过80%。赤坎镇围绕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对区域乡村进行了全面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交通要道逐步提升打造成为“美丽廊道”,重点打造了赤坎规划展示馆、侨小馆等项目。百合镇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的带动下,加快了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并推出AMO时光庄园、丹宁文化园等项目。开平以文旅产业为杠杆撬动乡村振兴,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共谋开平文旅产业发展路,让村落环境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也富裕起来。
经过近7年的创建历程,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进一步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碉楼金字名片,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获得“最受欢迎省内游目的地”“广东省最受欢迎生态景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自力村景区、马降龙景区、塘口强亚村等多个村落分别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广东旅游看碉楼”,开平碉楼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与您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