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增红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旺繁荣顺应了大众旅游时代消费升级新趋势;它的多元发展满足了不同消费人群的个性化新需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品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为特征的消费市场正在不断升级,旅游业必须向“新”而生,要在经营策略上,如产品设计、营销方式、服务手段、流程再造等方面根据客人需求重新做出调整。作为旅游职业院校应该与时俱进,根据行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旅游职业教育才能有力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并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锻造职业教育新价值
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旅游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旅游业要谋求发展,一方面要以客人需求为核心,提供无接触健康服务,提供清洁卫生干净的服务,提供高效率、高颜值、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旅游业要精简人力资源,追求精益发展,强调人力资源的复合型构建。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对能够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趋之若鹜。
近期,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组织团队对全国100多家国际国内品牌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这些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依然旺盛。他们迫切希望这些人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更多活动策划、营销、新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作为旅游职业教育,要在规范的人才培养框架中构建起承载创新发展的逻辑系统,瞄准产业新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为行业发展助力。
疫情危机促使旅游行业进行技术变革。随着5G技术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VR体验和机器人在旅游行业的广泛应用,为教育领域的系统性革命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新的动能。
旅游职业教育要紧跟行业步伐,抓住机遇,找到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路径,应产业之变而变,应产业之需而变。一方面,有的放矢引进企业智能化人力培训资源,提升师生对企业服务软件的操作能力,成就现代旅游职业教育新定位;另一方面,学校在信息化课程设置、教学软件升级、校园智慧化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锻造旅游职业教育新价值。
培养学生关键职业能力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载体,是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体现。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关键能力培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以科学逻辑构建多维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立足点,构建多维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广博的素质课程体系、模块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能力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满足相关行业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以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学校要和企业联手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课程标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及专业知识等核心岗位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实现荣辱与共、患难相助,这既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良性循环、健康运营的需要。因此,校企双方都应立足长远,保持良好的互动发展定力,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共联招生,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组“名师”+“大师”双师型师资库,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共用实训基地,共育复合型人才,共同指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管和评估,保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下有效运行,真正做到校企“同呼吸、共命运”,整体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水平线,精准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人才,达到校、企、生多赢的良好局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近年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部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国际经历和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此,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应多措并举,通过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旅游业人才;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双轨驱动的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通过借鉴融合国际化的教学方法,造就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全球适应力的跨国界、跨地域、跨文化、跨民族的职业精英;通过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推动旅游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