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
第11版:旅游报11版

安顺 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赋能

“中国瀑乡·秀美安顺”,安顺旅游资源富集,全市风景区面积占辖区面积12%以上。拥有黄果树大瀑布、龙宫两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家4A级旅游景区、19家3A级旅游景区,是贵州省唯一拥有两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地级市。

舞好全省旅游发展的龙头,不负这片大好河山。近年来,安顺决策层把旅游业作为发展新经济的重要突破口、融合剂和催化剂,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全域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奇招频出,精彩连连,旅游释放新赋能,绽放了“日月同辉星满天”的富美安顺新光芒。

高水平谋划 决胜千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旅游资源是安顺市的“硬核”资源。尽管坐拥优质而富集的旅游资源,但安顺决策层却一直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将科学谋划放在发展旅游的首位。

安顺党委、政府意识到,大众旅游时代,若仅着力于“点”便会一叶障目,必须高瞻远瞩谋划全域布局。

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安顺勇立潮头,在全省实现四个“率先”:

——率先在全省高起点编制《安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年),提出了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全景山地休闲度假目的地和建设全域旅游扶贫攻坚示范区的基本定位,构建了“核+圈+廊道+节点+细胞”空间模式,谋划了“三足鼎立、产品升级、请客进乡、以外促内”四条发展路径,总结了“一核吸引、三极支撑、一环整合、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指引,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旅游业战略定位新突破。

——率先在全省出台全域旅游“1+N”配套政策文件,指导全市全域旅游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率先在全省探索了“大管委会”管理模式,整合黄果树、龙宫、屯堡景区,组建黄果树旅游区工管委,构建“大黄果树”发展格局,实现规划、建设、营销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率先在全省挂牌成立全域旅游法律服务中心,并设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和综合执法局,推动旅游执法与各部门执法的相互衔接,形成旅游综合执法强大合力。

顶层的重视,科学的谋划,高效的推进,为安顺市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注入了强劲而持续的动力。

高品质打造 绝佳体验

黄果树下结珍珠,黔中大地多胜景,一步一景吐芳华。

如今,走进安顺,新业态新特色灿若星河,大有可玩。在黄果树国际湿地公园内,游客可踏上西游慢道品玩西游故事;搭乘景区直通车就可前往龙宫景区,洞内体验溶洞景观,洞外赏田园风光、品音乐之韵、参加彩跑,精彩无限;还可住进时尚的房车露营地,夜晚在屯堡酒店户外酒吧遥望星空;漫游平坝区天龙屯堡,600年大明遗风留存,屯堡人家的美食、茶驿古街古巷,顿生穿越之感……

“安顺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从整体氛围到细节的精心,特别有安顺符号,特别走心,这才是旅行的意义。”9月穿行旧州古镇,来自重庆的陈晓赞叹道,这也代表了越来越多来安顺的游客体验心声。

游客的青睐,无疑是对安顺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高品质缔造体验感受的全域旅游系列工作的最好肯定。

结合旅游市场个性化、特色化、体验化、休闲化发展趋势,安顺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正加速推动文化与旅游全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全力做好安顺文旅融合大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旅游与农旅休闲、医养健康、山地探险等更好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致力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努力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不同季节体验的旅游项目群和产品体系,大力唱响“中国瀑乡·秀美安顺”旅游品牌。

结合少数民族文化,打造《阿依朵》《亚鲁王》等大型旅游演艺;举办中国(安顺)屯堡面具节、安顺文创设计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树立了安顺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将绘画摄影、文学创作、影视拍摄与屯堡古寨、民俗文化体验等旅游要素相结合,打造山里江南文创园、苗岭屯堡蜡染一条街等特色文创基地等。

依托深厚的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推出了紫云亚鲁王文化城、“三线记忆·美丽乡愁”文旅产业园、苗岭屯堡古镇、悦道文化生态园、百花欢乐大世界等一批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傩雕、蜡染、民族服饰、屯堡地戏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创意,不断展现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安顺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速达30%以上,实现了“井喷式”发展。仅在2019年,安顺市就实施了重点旅游建设项目35个,黄果树、龙宫、格凸河等景区进一步提档升级;“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培育了坝陵河大桥蹦极、航空飞行跳伞等旅游新业态,柏联、澳维等一批酒店和“悬崖·凡舍”等一批精品民宿投入运营,推出了黄龙屯格·安顺最美喀斯特自然之旅、安顺生活·避暑康养之旅、动感安顺·山地运动体验之旅等十条精品线路。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3亿人次,同比增长23.96%;旅游总收入1004.94亿元,同比增长28.78%;入境过夜游客7万人次,居全省第二。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带动安顺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安顺还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把安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康养目的地。将充分用好“七全”理念,打好全域旅游与农业、工业、科技等深度融合发展组合拳,全力实现城区、园区、景区互动发展,展现安顺自然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城镇与乡村、产业与景观各美其美图景,匠心绘制安顺全域旅游秀美画卷,让来到安顺的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高效应绽放 决战贫困

“旅游开发,要对得起这片等待了千年的绿水青山。”这是“山地公园省”贵州的无声承诺,也是安顺的目标。

安顺市高度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安顺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扶贫的基本业态,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机制。

要致富,必须兴产业,而产业扶贫最深的动力是改革创新。安顺从顶层设计角度打好全市乡村旅游扶贫蓝图,聚合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上了“拔穷根、摘穷帽”的征程。

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安顺将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观光农业、特色风物、特色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编制了《安顺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10个专项规划,指导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制订了《安顺市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深入开展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带动、旅游资源开发等旅游扶贫十项工程;制订了《安顺市标准化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逐步完善全市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全面标准化。

通过系列政策规划和扎实举措,安顺乡村旅游迎来蓬勃发展。从西秀区的浪塘村到黄果树石头寨、龙宫桃子村,从平坝区塘约到普定县秀水村;从开发区的三河苗寨,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马鞍山村;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石板井村到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丼村……一大批环境美、人文美、素质美、风尚美的乡村养眼养心。

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6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6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40个。塘约村入选了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名录,小河湾村、大坝村、高荡村、秀水村、石头寨村等5个村入选贵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名录。

此外,安顺积极推广“塘约经验”中“村社合一、合股联营”的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助推扶贫产业发展,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综合效应和红利,促进农民增收。

新苑村位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江龙镇北面,村庄四处环山,大多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山地土层薄。前几年,这里的农户“单打独斗”,各自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传统的农业种植收成不高,农业发展滞后。

2019年以来,江龙镇认真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在新苑村实施“三权”促“三变”,把农村土地等资源集约化,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在江龙镇政府的引导下,新苑村十九孔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将土地、闲余资金变作资产入股,合作社把撂荒土地变废为宝,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软籽石榴、李子、艳红桃等经济作物,供游客零距离感受田园风光,体验采摘乐趣。

目前,村集体经济规模得到发展,入股群众收入增加,贫困户得到了扶持,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6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8000余元。

在推广“塘约经验”过程中,各地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安顺涌现出一大批改革创新典型发展模式,西秀区推行“平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普定县推出“村企合一”发展模式、镇宁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关岭探索出“五户联保”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区推出“公司+区平台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发展新模式……

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在家乡经营一家小店,过一种小康日子,是我想要的生活,因旅游而变化着的家乡旧州,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旧州“小河边上”民宿经营者叶子菊心怀感激。

以前在外务工的叶子菊,看到旧州镇因多元化开发的乡村旅游定位而带来更多商机与资源,便回到家乡旧州,投资开设了一家休闲度假民宿,经营十分成功。即便疫情发生期间,民宿入住率平均仍能达到60%。

据了解,2019年安顺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509.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3.7亿元;2017年以来,安顺市通过旅游发展,累计带动4.640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或就业,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两年排在全省前三,绽放了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安顺效应。

2020-09-1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736.html 1 安顺 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