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正如贵阳重要地标甲秀楼的长联所描绘,不断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是贵阳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所一贯坚持的态度。
发挥比较优势,抢抓时代机遇,擎创新求变之“旗”,弄旅游经济之“潮”,造美丽红利于“民”,令世人刮目相看:
看城市,千园之城,鸟语花香,从新小区、新家园到博物馆、影剧院,从新商圈、新地标到图书馆、小公园……宜居宜业的美丽环境、丰富多元的文化供给,彰显“颜值、气质”。
看城外,韵味村寨各美其美,农旅融合枝繁叶茂,文旅节庆精彩纷呈,四方游客醉美旅途,沃野千里地生金,富了“面子、里子”。
在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中,贵阳用美丽创新书写着一座省会城市的时代担当。
布局全域 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新动能
民生,是贵阳决策层一切行动的最大主题。
如何更进一步让贵阳旅游产业造福于民?
勇立时代潮头,科学研判形势,贵阳紧抓“全域”,创新谋发展。
一个战略思路应时而生。自2016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贵阳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将贵阳建设成为主题形象鲜明、旅游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优良的世界旅游名城、全国山地旅游目的地、西南地区和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加快推动全市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助力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和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
一幅科学蓝图引领全域。高度重视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贵阳将全域旅游理念贯穿到全市旅游顶层设计中,先后制订《贵阳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贵阳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贵阳市富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并将旅游规划与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及生态、文化、交通、消防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将全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规划打造。
一套统筹班子高位推进。向改革体制机制要活力,贵阳成立了以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委、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贵阳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多次进行研究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统筹联动,形成创建合力,有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落细落实;建立健全文旅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市县两级“1+3+N”的旅游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如今的贵阳,全域旅游阶段性成果已显现:
“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第一名花落贵阳;花溪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乌当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等8个区(市、县)通过贵阳省级验收评定,为下一步贵阳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宝能国际文化旅游城、贵阳旅游跨境商品博览园等重点项目签约,恒大童世界等世界级旅游产品落地建设,2016年至今,全市旅游项目累计投资114亿元以上;青岩古镇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河潭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序推进,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20家,形成了贵阳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物集群。
建成新光里文化创意产业园、302贵铝工业原址文创园、板桥艺术村等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公园里、CCpark、梵华里、溪山里、宜家家居、天河潭奥特莱斯等一批文商旅综合体;持续举办“物爽贵阳”贵阳伴手礼、贵阳礼品评选等活动,贵银施华洛世奇、黔粹行苗绣、黔艺宝手工彩绘玻璃等获评贵州十大文创产品,改版提升“多彩贵州风”,开展“戏聚星期五”“城市会客音乐厅”等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中高端产品供给。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对旅游目的地资源、服务等数据进行整合,贵阳全面推进智慧旅游。以大数据应用为突破,以各类旅游团队为载体,打造完成以“一中心、一视窗、一网络、三体系”为架构的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花溪高坡、南明永乐、乌当羊昌、开阳禾丰精心打造成为特色旅游小城镇;推出了蓬莱仙界、泉城五韵、十里画廊、花画小镇等创意程度较高的精品旅游景区,让乡村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贵阳已有乡村旅游甲级、乙级村寨14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49个,精品级客栈23家,其中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龙广村已被列入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水东乡舍、乡愁贵州等一批典型“三变”旅游项目成为脱贫攻坚经典案例。
……
全域旅游正充分释放对经济的新动能。2019年,贵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2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8亿元,分别增长21%和26%以上;入境游客突破70万人次,增长30%;全市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有11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2913户,直接从业人员9998人,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8684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0亿元。
做深融合 文旅携手谱写故事新表达
“文化因旅游而兴盛,旅游因文化而精彩。”
文化究竟是通过何种创新方式介入旅游,进而介入实体经济?
在贵阳,就文旅如何深度融合发展的“种子”早就在酝酿。
作为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悟道入圣之所、布道讲学之地,贵阳是心学弟子向往的“精神家园”“心学圣地”。贵阳生活着汉族、苗族、布依族等49个民族,民族文化悠久璀璨,多姿多彩。
立足文化资源,根据《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对城市性质的定位,贵阳提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围绕这一目标,贵阳市提出了“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突出阳明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加快布局两区两带八片”的旅游格局。同时,在贵阳市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019年,是贵阳文化和旅游系统融合发展的“元年”。
新一轮角逐,贵阳逐梦“诗与远方”的步伐更加铿锵。
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要求,紧扣“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加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打造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通过举办文旅节庆活动,大力开展文化、文物和研学旅游,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加快推进对外通道建设,以文旅产品与国际时尚高端消费品嫁接强化贵阳元素的世界表达等一系列措施,走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联袂拓展文旅格局——
在贵阳市云岩区,开展“清明茶祭王阳明”“红色文化漫步游”等系列“文化+旅游”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打造阳明祠、文昌阁、方舟戏台等文化地标,全力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在南明区,挖掘甲秀楼文化和阳明文化等,强化文化品牌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在观山湖区,以打造“爱心文化、民族文化、时尚文化、公众文化”为重点,春节灯会庙市和“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成为亮点;在花溪区,大力挖掘和发展历史名人文化、孔学堂国学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此外,乌当区、白云区走农文旅融合之路,息烽县推进红色文化创新发展、修文县打造“阳明文化节”……各地文旅融合个性鲜明,彰显着多彩的故事内涵,全市文旅融合大格局逐步成型。
巧妙注入文艺灵魂——
通过“发现”和“嫁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贵阳加大培育高品质复合型文化和旅游“名优产品”,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之一。针对已建旅游项目,通过延伸挖掘景区(点)内涵,融入贵阳特色文化元素,推动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展示、文化演艺活动等走进旅游景区,打造古与今、内与外、文与景的和谐之美。
如今,除甲秀楼、孔学堂、青岩古镇、天河潭、阳明文化园外,多彩贵州城、时光贵州、方舟戏台、新光里、302贵铝工业原址文创园、板桥艺术村等景区(点),讲述着贵阳更多精彩故事,成为贵阳市旅游打卡新地标。
传承创新非遗力量——
积极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将“非遗扶贫工坊”作为文旅扶贫的重要任务。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先后下发多个文件,要求各区(市、县)文化和旅游局切实抓好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摸查和认定,抓好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管理,实现上下联动,推动非遗工坊健康发展。同时,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经常深入工坊调研指导,帮助工坊解决实际困难。此外,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贵阳市扶贫办将认定的“非遗扶贫工坊”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予以管理,也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帮助“非遗扶贫工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产品销售。
观山湖区金华镇11村民组的“蓝花叙事”,通过活态传承古老文化视像、古法绘染技艺,以本土手艺人参与研发、绘染为基点,向世界传播贵州民间艺术价值。目前,“蓝花叙事”工坊主要产品有蜡染、印染、扎染、刺绣艺术品及生活用品,包括家居用品、服装、配饰、箱包等,开发的手工艺产品有100多种2000多件,文创产品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
清镇市犁倭镇河溪村后山坝的华雅艺创工坊,该工坊2015年就开始生产,产品主要采用石雕、玉雕、木雕、蛋雕等技艺,开发茶具、文房四宝等非遗文创产品,现在在贵州相关景区、博物馆已有6个销售点,带动周边村民18人就业,有10名徒弟已经能够独立操作,目前年产值可达120万元。
此外,花溪区的梅子留香民族工艺品工坊,乌当区的谷金村蜡染刺绣工坊等一个个非遗工坊,在全市文旅扶贫中贡献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明显感觉贵阳变了,变得更加时尚靓丽,也更加有故事底蕴,值得细细品味!”这是许多外地游客的重游感受,更是贵阳人的直观感受。
“文化+旅游”引爆爽爽贵阳游,来自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贵阳旅游总收入均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
更上一层 不辱使命迈向旅游新高地
九月秋高气爽,贵阳又迎贵客。
以“深化数字互联,共筑理想未来”为主题的2020年东盟(贵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活动9月中旬在贵阳精彩举办。立足国际视野,携手东盟各国,改革创新活动内容,谱写旅游发展高质量新篇章,将再次刷新贵阳的国际知名度。
这已是贵阳连续3次举办,也是今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形势下,贵阳推进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
旅游新使命,时代呼唤担当,担当成就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大旅游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加快推进贵阳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贵阳结合实际制订《贵阳市大旅游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推动实施“大旅游总体布局优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项目大会战、企业培育、大旅游投融资改革、旅游商品贵州化、旅游产品业态创新、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旅游宣传营销创新、‘六心’满意旅游”十大行动,按下高质量发展快捷键。
紧紧围绕贵州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以及贵阳打造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总体目标,推进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年”计划,做实“三增一降”,努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巩固大旅游在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为助推贵阳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做出积极贡献。力争到2022年,旅游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12%以上,重点项目投资67亿元以上、企业数达6900户、就业人数达30万,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旅游企业达到15家以上。
——持续打造“中国避暑之都”。依托优质的避暑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资源,做深做足山、水、林、田、村、湖、泉、洞、寨等文章,重点发展高山避暑、森林避暑、滨水湿地避暑、乡村避暑、城市避暑五大避暑度假产品,打造一批中高端避暑休闲度假基地;培育一批以避暑为核心功能的产权式度假酒店、候鸟式度假公寓等生态旅游避暑地产,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变“旅行”为“旅居”。
——重点构建康养度假胜地。以温泉、桥梁、索道、度假、康养医养、乡村民宿、旅游装备制造等项目为重点,培育发展马术、攀岩、探洞、热气球、滑翔伞、徒步探险、山地骑行、野外露营、冰雪运动、汽摩运动、水上运动等特色业态;引入垂直马拉松、健身气功、体育医疗、武术等元素,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努力打响“爽爽贵阳 购物天堂”消费品牌。深入打造“物爽贵阳”品牌,推动“贵银”产业发展,支持旅游商品企业发展,促进夜间经济发展,鼓励开发“文博奇妙夜”、文艺演出、健身康养、体育赛事等夜间体验项目,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
——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的挖掘保护,统筹推进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和美丽乡村、乡村民宿、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力争到2022年新增省级及以上乡村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以上,新增乡村特色民宿、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经营户100家以上。
……
看今朝,心齐、气顺、风正、劲足!
看未来,贵阳不辱“创新发展”新使命,更上一层,让这座省会城市的“诗和远方”腾升起更加辉煌壮美的图景,势在必行,也势在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