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贵州迎来多彩季节。无处不在的山水绿、蜿蜒曲折的梯田金、漫山遍野的辣椒红、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绵延起舞的斑斓花海、整洁靓丽的百姓民居……汇聚成山区群众笑脸上的幸福神色。
这是贵州脱贫攻坚的颜色,是“山地公园”最值得品味的风景。
这个秋天,贵州迎来收获季节。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23万减少到30.8万,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转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4年综合评价为“好”。2016年以来,累计向66个贫困县安排资金28.57亿元,占下划资金的80.32%。旅游扶贫累计助推超过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带动近100万人就业。
这是贵州脱贫攻坚的果实,凝聚着贵州用美丽战胜贫困的贡献。
“今天的贵州不再垫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正在撕下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
“撕下绝对贫困的标签”,用美丽战胜贫困的贵州理念和实践,是整体联动、协调并进的“系统工程”,在脱贫攻坚贵州主战场上助力破解世界级脱贫难题,推动这个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绘就了砥砺奋进的贵州新画卷,书写了减贫奇迹的精彩新篇章。这一切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新理念 绿色布局引领后发赶超
坐标:黔北遵义市花茂村
每天上午9点,花茂村村民、九丰农业科技园员工万永香都会换上工作服,开始一天的工作。“2015年的时候,总书记来我们大棚视察,他亲切地问我家里的情况,工作的情况,叮嘱我,好好在这里做。”
这五年,这份工作让万永香家每月都能有不错的固定收入,女儿能顺利读书,已经从初中读到大学。
“我想跟总书记说,这五年一直在这里做。生活越来越好。请总书记放心!”万永香激动地说。
村里生活越来越好的显然不只万永香一家。五年间,花茂村百姓的收入大幅提升,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7000余元提高到现在的1.7万余元。
昔日花茂村别名“荒茅田”,茅草遍地、一片荒凉。2014年以来,通过转变发展理念,花茂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曾经“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的贫困村已经变成花繁叶茂的“中国最美红村”和“全国度假社区”,依托青山绿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花路”。
花茂村,是贵州转变发展理念,依靠绿色创新助推富美的一个生动写照。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贵州省将重要指示化为脱贫攻坚、后发赶超的方向和动力,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创新抓旅游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
——坚守两条底线,实践“两山理论”,从根源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跟在传统产业后面亦步亦趋,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不能简单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更不能走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出路,要求贵州对产业重塑进行升级。
贵州锁定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打造贵州后发赶超的新引擎。
——用好“两个宝贝”,找准差异化发展的旅游产业核心优势。
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是贵州的“两个宝贝”。基于资源状况和旅游业的差异化竞争需要,贵州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旅游发展战略,把山地旅游作为全省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推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形象品牌,通过精准定位凸显核心优势,迅速抢占国内旅游市场的空白。
“吃凯里酸汤鱼,打卡西江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岜沙苗寨……”跟随贵州旅游博主乐天的抖音画面,广大网友见识了“大美黔东南”的民族文化魅力。
乐天说:“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贵州旅行,作为贵州的旅游博主,第一站我一定推荐黔东南。因为这里的少数民族风情,就是贵州的名片。”
黔东南,如今是享誉国内外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立足“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积极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持久度,探索走出一条既保护传承文化,又合理挖掘利用文化,既保护青山绿水,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旅游扶贫发展模式。2017年—2019年通过旅游扶贫三年累计带动15.56万人受益,超额完成原计划。
春有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的浩瀚“林海”,夏有七彩花田、野鸡坪、大河堡的百花齐放,秋有“世界古银杏之乡”的满目金黄,冬有银装素裹的雪国风光……用“无中生有”的智慧,探索资源创造型的发展新路,让六盘水从一座曾经以“江南煤都”闻名的能源资源型城市,成为如今四季有景的旅游胜地!
在六盘水市,越来越多群众正在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红利”。目前,全市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8万人,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带动4.7万贫困人口受益,其中A级旅游景区带动14858人增收,乡村旅游带动26841人增收。
关起门是十万大山,打开门是金山银山。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美丽村庄、旅游小镇绘就成了一幅精美的山水长卷。从以前守着大山受穷,到如今因发展山地旅游,大山变成了致富的宝贝,农业从第一产业变成了第三产业,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农民变成了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大伙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举目已是千山绿,山地公园展新颜。山青、天蓝、水清、地洁,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每一天都能感知到每一步前进所带来的喜悦。“十三五”以来,贵州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济总量加速度增长。2018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速连续8年位列全国前三。2019年,贵州省经济增速持续领先,有望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新视野 山地全域缔造持续井喷
坐标:黔南州落翁布依古寨“中国天眼”
随着一只举无世双的“中国天眼”在平塘镇的巨大天坑中睁开,一幢幢高楼在平塘的高原上拔地而起,一幅幅承载着乡愁的民族风俗画卷徐徐展开,一批批兴致勃勃的游客接踵而至……
“中国天眼”边上的克度镇布依古寨落翁,因旅游带动而富美,因富美而让百姓开了眼界。
“现在的生活跟城里人一样,我给孩子买了钢琴,给自己买了衣服和化妆品,去年全家还去了三亚旅游。”落翁布依古寨的农家乐主人杨玉秀说,她说话时眼睛闪着光,那是一种对未来充满美好追求的坚定目光。
“中国天眼”,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地方,它躺在崇山峻岭中仰望宇宙星河。
“中国天眼”,彰显着贵州省旅游发展的新视野——贵州旅游要做“世界级”,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大视野需要大布局。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密集推出。
——执“蓝笔”绘全域大美。立足“公园省”资源优势,走“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旅游发展道路。随着2017年贵州省成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号角的吹响,各市州、各县区紧抓创建工作。遵义、安顺、贵阳、铜仁、黔东南5个市州和13个县已进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列,做到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域覆盖。
——抓“优势”兴山地旅游。依托交通新格局、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和全域山地旅游总体规划,贵州省走差异化和主题化道路,布局“1+7”新型山地旅游功能区。在全域旅游大格局中,在山地旅游“规定动作”之上,凸显不同旅游主体功能区的特色和发展优势,瞄准具有辨识度的突破方向,山地全域旅游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优“供给”促产业融合。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城镇、工业观光等旅游产品;规范发展高尔夫、山地户外运动等主题旅游产品;加快发展避暑休闲、温泉度假、健康养生、山地户外、商务会展、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
——借“东风”谋精准营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借“会”营销送优惠、创新策划“主题”营销送优惠。借力“G20峰会”“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世界旅发大会”“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会”等平台,持续开展系列大优惠、大推介;精准开展“针对全国十大火炉城市所在省市送避暑优惠”“以感恩回馈为主题,深入8个对口帮扶城市开展感恩回馈促销活动”“紧扣乡愁情结,策划‘多彩贵州寻亲之旅’营销推广优惠活动”等,实现引客入黔,打响“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
新视野打造下,华丽蝶变的贵州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新”贵:
平塘天文小镇、梵净山、西江苗寨、百里杜鹃、赤水丹霞、海龙屯等一批世界级的新兴旅游景区灿若群星,丰富着贵州旅游的表情;
黄果树、龙宫、遵义会议会址、镇远古城等一批世界级的老牌旅游景区,焕发新机,重塑着贵州旅游的张力;
“温泉省”“索道省”,国际天文科普文化旅游带、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千里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带,“两省四带”的设想正在落地;
“英雄足迹游”“科普探秘游”“健康养生游”“动感减压游”“文化体验游”“城市休闲游”“田园逍遥游”“贵宝风物游”等一批新主题旅游线路拓展着贵州旅游的体验;
“多彩贵州”“爽爽贵阳”等一批生动的旅游形象口号改变着人们对贵州旅游的认知和评价;
《纽约时报》评出的“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孤独星球》推荐为“中国最值得去的地区之一”“全球最佳旅游地区之一”。“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等一批称号刷新外界对贵州的印象;
……
旅游产业持续井喷,造就引人瞩目的“贵州速度”,旅游业已成为全省占比高、带动强、贡献大的支柱性、综合性产业:
2016年贵州省共接待游客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027亿元,旅游业成为贵州支柱产业之一;
2017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居全国第二位,旅游收入进入全国前三,贵州省旅游行业产值从全国中游跻身第一方阵;
2018年,旅游人数增长全国第一;
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3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GDP占比为11.6%。
2016年至2019年期间,全省九个市(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30%,远高于当地GDP的增速。值得一提的是,火热的旅游态势不仅出现在耳熟能详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游客的足迹也遍布安静清幽的乡村,游客们领略了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也带动了万千百姓致富。
新获得 乡村旅游酿造醉美幸福
坐标:黔西北毕市节百里杜鹃景区永兴村
9月的永兴村,青山环绕,富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民居鳞次栉比,特色小吃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游客络绎不绝。
“我家开农家乐,一个月的收入有1万元左右,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开农家乐,村民沈云宴滔滔不绝。
“以前种苞谷,收入还没有投入的肥料钱多。现在,日子像土地里的玫瑰花一样红火。”村民安琴远喜笑颜开。
曾经因地势高寒、土地贫瘠,被贴上“宁可单身一辈子,也不嫁作永兴妇”贫困标签的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永兴村,依靠乡村旅游,这个穷在深山无人问的小山村,2018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优秀监测点。
如今的永兴村,人均年纯收入已从2013年的2356元提高到2019年的9200元,大大提升了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句话在贵州省得到了验证。
“让老百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这是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落脚点。
何以获得?以何获得?
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表示,推进旅游扶贫在新时代取得新突破,为发起总攻夺取全胜作出新贡献。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表示,贵州省要下足融合功夫,做好扶贫文章,让旅游产业强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旅游经济火起来、贫困群众富起来。
立足实际,贵州省印发《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擘画贵州省旅游扶贫的蓝图;先后出台《贵州省标准化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建设与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文件,规范提升乡村旅游打造;深入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和“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坚持全景式规划、推动全产业融合、优化全方位服务;制订实施《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实施方案》,推动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和生产基地按照生产园、加工园、科技园、文化园、生态园、旅游园、文创粮库“六园一库”模式改造提升,支持开发农耕文化园、养生养老等融合型新业态新产品……贵州省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多措并举,将旅游带动脱贫转化为行动,将成果落到实处。
正是有了这些心系于民的战略实施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贫困山乡“活”了:
——不断诞生民间蝶变奇迹。地无三尺平、有些连粮食都长不出来的地方,现在开出了致富花卉,长出了网红水果、明星蔬菜;身无三分银、没上过几天学的村民,通过网络带货推广家乡风物特产年入百万……
——不断形成乡村脱贫经典。涌现出建设美丽乡村整村脱贫的“花茂路径”、“互联网+旅游扶贫”的“好花红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的“西江样本”等助推脱贫先进典型,遵义花茂村、安顺市塘约村入选《2019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不断叫响美丽乡村品牌。台江县长滩村、盘州市舍烹村、黎平县肇兴村等38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数量居全国并列第3位;盘州市、江口县等4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丹寨县八寨银匠村等4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西江千户苗寨入选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在全国率先制订实施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经营户三个省级地方标准,将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作为评定条件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共评定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经营户2000余家,累计带动2.35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向66个贫困县安排资金28.57亿元,占下划资金的80.32%。旅游扶贫累计助推超过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带动近100万人就业。
新使命 高质发展擘画可期“黔”景
坐标:黔西南州兴义市
连续五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成功举办,精心打造的攀岩、登山、徒步、山地自行车、汽车越野、露营、低空飞行等一批山地运动产品,建成的森林公园、山体公园、湿地公园、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重点景区,完善了一批步道、索道、栈桥、星级酒店、乡村旅舍、房车露营基地等基础设施……让“户外胜地·百花兴义”成为休闲康养度假、户外旅游最佳目的地。
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3847.50万人次,同比增长34.4%;综合收入489.8亿元,同比增长36.5%,旅游行业对GDP的贡献达18.3%。
兴义市,是贵州省“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新定位新目标下的一个先进典型。
新时代的贵州,赋予旅游新的使命。2019年,贵州省着眼新理念新要求,深入推动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加快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确立了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新定位新目标,昂首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2020年,贵州旅游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停业期内蓄积力量,化危为机,重新出发。
2月底,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域景区分类分区分批次开放。3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支持文化和旅游业全面复苏。
贵州省文旅系统重点围绕文化和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增一减”(增加入境游客、增加过夜游客、增加购物,减少投诉)、旅游商品贵州化和品质提升、宣传营销、导游和解说员能力素质提升、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招大引强扶弱强企、康养医养旅游产品建设、酒店业餐饮业服务水平和品质提升等10个方面制订系列专项行动方案。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贵州省全力推动旅游产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创新策划“贵人黔行”,推出新景区、新线路、新主题,为游客提供康养之旅的参考;多彩贵州文化旅游消费券、文化旅游惠民券的持续发放,极大地刺激了市场复苏;创新服务升级,“一码游贵州”的重磅推出为广大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智慧旅游服务,全面提升游客的入黔旅游体验……
今天的态度决定未来的发展。目光如炬,直指关键,“旅游新使命,健康新生活”成为第十五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主题,也是贵州省旅游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追求。
对此,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玉广表示,旅游业作为美丽经济、健康产业、幸福产业之首,贵州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倡导旅游健康新生活,是基于贵州资源优势的高度自信,也是深入推进大健康与大旅游融合、打造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和“健康贵州”的应有之义。
奋进新目标,彰显新作为,贵州新使命在肩。
——继续践行好“两山”理念。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目标,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加快恢复并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健康新生活”需求,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全力塑造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积极发展非人员密集型的高端旅游业态,不断聚集人气、做大流量,持续增加境外省外游客、过夜游客人数,提升贵州本地旅游商品销量,降低旅游投诉,着力提升旅游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持续打造疫情后游客出游首选地,着力提升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质量。
——继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促进文旅农商融合发展,把乡村旅游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大力培育非遗特色餐饮、乡村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新兴业态,助推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乡村美百姓富。
风满征帆,劈波斩浪。肩负新使命的贵州旅游续航奋进,再造辉煌,“黔”景可期。
(王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