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文旅扶贫的新样板

一双结实宽厚的臂膀,承载着全村的致富梦,山东淄博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和儿子凭借本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与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集中打造的特色乡村游带动全村迅速脱贫致富,成为“两山”理念的践行者与先行者,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而今,实现了致富梦的郝峪人又把成功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郝峪模式”在秦皇岛、内蒙古、重庆等地的20多个村落地生根,800多个村先后到中郝峪村学习考察。“授人以渔”的造血式扶贫把乡村的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越来越多的乡村闲置资源得以盘活,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空心村”的问题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解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实现了有机统一。“郝峪模式”作为淄博文旅扶贫的经验成果,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探索了文旅扶贫的新路径。

位于淄博大山深处的中郝峪村在十几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8万余元,守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却看不到发展方向。为了生活,全村360口人最多的时候300人都要外出打工。“一口人分3分地,种地挣不到钱,我们都得去博山城里打工。”中郝峪村9号院的民宿主人孟凡云说。

2003年,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自筹资金1万元作为旅游业户的奖励扶持资金,当年夏天,5户农家乐正式开业。开始时生意红红火火,当年便收回了投资成本,每户还得到了2000元的扶持奖励。

然而好景不长。赵东强说:“就在农家乐刚有点起色的时候,村民就开始互相无利竞争,互相压价。”恶性竞争与无序管理使得农家乐开始走下坡路,短短6年间陆续关门停业。

刚做起来的农家乐眼看着要黄了,赵东强把目光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于是,中郝峪村两委动员所有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和大学生回乡发展。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赵东强带头示范,要求自己的儿子赵胜建和亲戚子女回乡创业。

2009年,赵胜建在父亲的反复劝说下,毅然下定决心放弃威海工作回乡创业,扎根在这个平淡又安宁的小村庄。回乡后,赵胜建提出了公司化集体运营的想法,让农家乐业户联合起来,把全村资源按照评估办法整合、入股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劳动力、闲置房屋、山林、菜地、果园等有价值的东西都合法流转,由村民选出的评估小组统一评定股份,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

2013年,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赵胜建以此为根基,探索出“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的发展模式,深入开发和运营全村旅游项目,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断探索破冰,在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群众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开创了组织年轻人回乡创业,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全村村民入股形式成立公司,以三产为抓手带动一产二产发展,让全体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乡村旅游“郝峪模式”。

“现在一到周末房间预定不上,我这一套小院一晚880元,440元交给公司,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年轻轻松松挣七八万元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村民孟凡云言语中洋溢着幸福的滋味。

2019年,中郝峪村年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全村综合收入达到3500万元。国务院扶贫办多次到中郝峪村实地调研,并依托“郝峪模式”制订出全国精准扶贫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新模式。

以“梦里老家”为特色,中郝峪村的村民户户有“绝活”,从“游击队”逐渐转变为“正规军”,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多次在中央一套、四套、七套和新闻频道专题播出,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宣传。

2017年3月,远在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雷营子村的村委会主任张平,正在苦苦思索着村里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在喀喇沁旗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的引荐下,了解到中郝峪村的先进经营理念,他多次到中郝峪村学习考察,并组织村里十余位年轻人到中郝峪村学习一个月之久。赵胜建被他们的执着精神所打动,不惜长途跋涉,顶着零下38℃的极端天气在雷营子村一待就是将近一年。

雷营子村距离赤峰市区约75公里,地广人稀,全村东西绵延17.5公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赵胜建与他的团队把“郝峪模式”复制过来,帮他们建起了开心牧场、真人CS、高空拓展、手工体验区等,手把手教村民怎么营销、怎么做市场,村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

2017年8月20日,赵胜建帮助雷营子村策划的首届赤峰市乡村旅游文化节举办。仅旅游文化节的几天时间内,一年到头不见几个人的雷营子村一下涌进了3万多人,后续几乎每天都有研学和拓展团队,一直持续到当年10月底。2019年,雷营子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旅游收入达到116.8万元。

雷营子村村民付裕原来常年在大连打工,是雷营子村最早一批干农家院的。“我太喜欢‘郝峪模式’了!它能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整个村里的集体收益让大伙儿都能挣到钱,而研学和团建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前景毋庸置疑。”

同属喀喇沁旗的古山村距雷营子村约40公里,以前是当地出了名的烂石坑。通过中郝峪团队多次进村指导和对该村村委会主任的精准培训,“郝峪模式”几年内便让村子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

宋小伟是从敖汉旗嫁到古山村的媳妇,她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己不爱说话且没有自信。自从跟着村里干起了农家院,随着与客人不断沟通,她的思想和见识也慢慢开阔了,就连女儿都说妈妈变得像朋友一样善解人意了。

与此同时,距离赤峰市2200多公里的重庆市丰都县莲花洞村与石柱县的华溪村也在思考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寻求突破。

2019年10月,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重庆石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签订“东西扶贫协作协议”,赵胜建作为5个鲁渝合作重大签约项目之一的签约人,与石柱县华溪村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偏岩坝,来自中郝峪村的魏磊正和他的团队为当地农家乐提供客源和服务标准。“现在周围的村庄全部都是我们合作经营的农家乐,我们有信心将这里打造成为重庆市旅游振兴乡村的样板村庄。”魏磊说。

丰都县九重天风景区的负责人陈国海是做建筑起家的,事业成功的他一直想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2019年,他与中郝峪村正式合作,把“郝峪模式”引进来,将莲花洞片区4万多亩土地全部流转,集中进行规划,村里的老房子也按照中郝峪村的模式进行了统一规划。

丰都县莲花洞村的廖长贵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我们农家乐一天营业额近万元,周末更高一点。中郝峪模式引进后,收入翻了近十番。以前这里条件不好,基本的水、电、路、通信设施都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自从引进了‘郝峪模式’,不仅腰包鼓了起来,其他设施都有了。”

年近50岁的村民田亚飞原来一直在新疆以种葡萄为生,2018年听说老家重庆丰都县莲花洞村要搞旅游便决定回乡发展。他说:“我特别感谢陈国海和赵胜建,他们不但将土地免费给我种葡萄,还培训我们如何经营农家乐。原来在新疆一年挣三五万元,现在年收入接近20万元,还能照顾父母和孩子。”

除了内蒙古和重庆,中郝峪村的运营管理团队还到河北秦皇岛市的王汉沟村、山东德州市前杨村等进行专题授课与培训,为其规划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全国受益村庄已达1000余个。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严旭说:“淄博郝峪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输出全国并落地,是扶贫协作生动的‘淄博实践’,开创了鲁渝打造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引擎。”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赵胜建在谈到“郝峪模式”时说,这个模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将农村闲置资源进行再分配,通过入股方式收回资源,村集体是公司最大股东,所得利益按照股份直接分红,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村民、村集体、公司实现利益共享。

然而,“郝峪模式”输出的不仅仅是致富的模式,还有山东淄博人的热情好客、中郝峪村淳朴的民俗民风以及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这些“郝峪样板”村庄形成了人人是股东,个个是老板,全村齐心合力做农业和旅游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构建起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起村民致富发展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纷纷回乡发展。

人才的回归不仅为家乡带回鲜活的血液,同时,他们的回归也让乡村的一个个小家庭从此没有了空巢老人,没有了留守儿童。

雷营子村的腾飞龙2017年选择返乡发展农家乐,他56岁的父亲滕国义说:“以前儿子在外打工,我们在家照顾孙辈,聚少离多,现在儿子返乡后既能挣钱又可以一家团聚,幸福也不过如此。”

“现在搞旅游,老百姓不仅收入有了变化,思想也在跟着改变。从前70多岁的老人只能在家等儿女寄生活费,现在可以通过摆摊售卖农产品有自己的收入了。”腾飞龙有感而发。“以前村里环境卫生不好,现在老百姓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会自觉地把垃圾归类放到门前的垃圾箱,游客随手丢的垃圾,当地村民看到后也会自觉捡起,村里的不文明现象几乎没有了。”

重庆莲花洞村50岁左右的村民只有3人,大多为60岁至90岁的老人,可谓名副其实的空壳村。“郝峪模式”带动起乡村发展,把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老人和孩子生活都有了保障。“每年春节和9月,孩子们开学很可怜,都是留守儿童,家里老人管不了,有的住学校与社会闲杂人员接触,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孩子们的父母回来了,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一位村民感慨道。

从农家乐、民宿到发展为景区,中郝峪村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1+2+3”的乡村振兴模式:“1”是以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2”是突出抓好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两大引擎;“3”是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人才振兴三大保障机制。乡村旅游从初期的单一观光农业,逐渐形成集规模化种植、农副产品制售业、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于一体的“新六产”发展格局,乡村实现了从贫困村、空壳村到富裕村、小康村的美丽嬗变,使乡村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9年10月,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率党政代表团到石柱县考察“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推进情况。在实地察看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项目情况后,江敦涛表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助力石柱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山东省和重庆市交给两市县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淄博将坚定不移从践行初心使命的高度坚决打好扶贫协作硬仗,加强推进“组团式”帮扶力度,在深化产业合作、文旅对接、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力加劲,推动扶贫协作向纵深发展,聚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标杆。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茂松说:“‘郝峪模式’现在已成为旅游扶贫案例,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干部培训班的乡村旅游代表村的典型案例。这种模式也在随着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扶贫这些战略部署不断与时俱进。我真心希望这种模式能推广到全国各地,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做好乡村旅游,为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呈现出更多‘郝峪模式’的样板村。”

笔者手记:“郝峪模式”是在焦裕禄的故乡淄博产生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自发形成的。

“郝峪模式”从星星之火到燎原大地,让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功脱贫,过上了幸福生活,让农村广袤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模式样板。“郝峪模式”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富起来的愿望,解决了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无奈,解决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无人照管教育的问题,保证了淳朴乡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改变了农村的陋习和不文明行为习惯,重塑了许多农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坚定了广大农民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极大调动起农民参与村级事务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与党的群众路线不谋而合。

(杨玉峰 郭晓君)

2020-09-1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703.html 1 文旅扶贫的新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