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马鬃岭“挖煤人”的高山茶园梦

□ 本报记者 李凤

车子在贵州省纳雍县西南部的大山里盘旋而上,山似马鬃,故名马鬃岭,山下的镇子便叫骔岭镇。一路上林木蓊郁,烟村人家掩映其间,一派世外桃源光景。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纳雍县的煤炭重镇,是一个主打“黑色经济”的地方。而如今,漫山遍野的高山有机茶长势喜人,“绿色经济”正强势崛起。

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变,离不开贵州省雾翠茗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正义的努力。从“煤老板”到“茶掌柜”,他带领当地村民发展生态农业,蹚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谭正义,穿青人,今年50岁。《中国旅游报》记者下车时,他正在半山腰的茶苗培育基地指导村民为茶苗除草,白衬衣、西装裤,戴一副金属框眼镜,看起来精瘦干练,一丝不苟。

2009年开始,纳雍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当地“煤老板”投资开发现代农业的政策。时任骔岭镇庆荣煤矿党支部书记的谭正义深知,煤矿开采不能干一辈子,煤炭资源迟早会枯竭,绿色发展才是长久之计。经过反复思索,他决定在马鬃岭的近万亩荒山上种植生态有机茶。

“矿业不可持续,它对地表生态有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破坏,农业虽然不能迅速盈利,但它是永远不会过时、不会衰败的绿色产业,要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谭正义说。

想法虽好,但谭正义一开始却没能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他们都劝他放弃,因为在海拔2300米的高山上种茶几乎是不可能的。“茶叶种植的最佳海拔是800米至1000米,相差一倍多,茶叶很难生长。”朋友说。

不出所料,从2010年到2013年,种茶的前3年,谭正义一再碰壁。娇嫩的茶苗禁不住高山严冬,纷纷被冻死。但他并未放弃,经过多次尝试,逐渐摸索出一套种植技巧,先用有机肥营养坨培育茶苗,待其长到10厘米左右再进行移栽,用他的话说,就是“像种花一样种茶”。终于,他成功了。

为了种出原生态的高山有机茶,谭正义坚持“三无”理念,即“无农药、无化肥、无添加”。为此,他投入巨资在茶山下建起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配套养殖场,打造“猪—沼—茶—草”循环农业产业链。山上种茶,山下养猪。猪粪转化成沼液沿着提灌管道上山,成为滋养茶树的有机肥,而茶园野草经村民割下山,又成为猪的生态粮。目前,谭正义的雾翠茗香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茶园面积6950亩,茶园便道20余里。

随着高山有机茶的名声越来越响,很多茶商、游客前来马鬃岭寻茶。他们被这里的好山好水好茶吸引,常常住下来就不想走。谭正义说,他和乡亲们还将充分利用周边原生杜鹃花林、高原湿地、峡谷风光、樱花长廊、紫荆花海、风电旅游等资源优势,走茶旅一体化发展道路,变茶园为花园,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谭正义没有忘记履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如今,他的茶园和生猪养殖场带动了骔岭镇5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50人,近年来,年均支付工人工资500多万元。“我们主要解决两个群体的就业问题,一是身体不好、不能出去打工的老人,二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妇。”

谭正义介绍,每年育苗、割草、采茶、补种等轮流进行,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公司还有管理岗位50多个,每人平均月薪五六千元。

正在育苗基地割草的骔岭镇坪箐村村民张槐琴告诉《中国旅游报》记者,她在茶园打工已有五六个年头。“以前我都去外边打工,如今家里老人年纪大了走不开,便来茶园除草、采茶,每天收入100元左右,每年增收1万多元,还能就近照顾家庭。”

多年来,在谭正义的带动下,坪箐村先后发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3个,解决劳动力就业300余人。骔岭镇近两年新增茶园6000多亩,全镇茶园总面积达1.36万亩,“高山茶乡,云上骔岭”品牌初步形成。

“我在海拔2300米的高山上等你。”这是谭正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用这句话吸引大家关注高山有机茶,也用这句话邀请更多游客走进茶山,体验海拔2300米的茶旅风情。

2020-09-17 李凤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664.html 1 马鬃岭“挖煤人”的高山茶园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