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亮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当地乞巧文化源于“秦人遗风”,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延续至今。这项悠久的民俗同时也是甘肃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除了有浓郁的乞巧文化,西和还有挺拔峻秀的云华山、特色草编手工艺品……依托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西和县将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发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高群众就业率,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
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当地姑娘们以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其聪慧、灵巧和幸福美满生活。近年来,西和县以举办“乞巧女儿节”为依托,积极发展旅游业,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百姓致富。
2006年5月,西和乞巧节被列入甘肃省首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7月,西和县举办了以乞巧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同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西和县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截至2019年,西和县已经连续举办了11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
西和县政协副主席石永红介绍,为了弘扬乞巧民俗文化,带动广大妇女实现就地就业、就地增收,西和县采用“农户+协会+企业+电商”模式,成立西和县乞巧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乞巧坊”文化旅游产品电商旗舰店,打造100多家乞巧文化产品网店。目前,西和文化产品以刺绣女红为主,剪纸、书画为辅,策划研发了“乞巧坊”十大系列、200多个产品,成立了42个村级乞巧刺绣协会。手工刺绣、手工麻纸、巧娘娘纸扎等打出了品牌。
西和县巧娘娘纸扎手艺传承人姬大牛说:“近几年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来学习巧娘娘纸扎手艺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肯学,我也乐意教,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目前,我教过的徒弟已经有70多人了。”每年乞巧节前夕,各个乞巧点都会向姬大牛订制“纸扎巧娘娘”,这门手艺让他顺利实现脱贫。
石永红说:“挖掘和整理乞巧民俗、仇池山歌、影子腔、西和秧歌、羊皮扇鼓舞等非遗项目,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将旅游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规模……西和县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可谓蒸蒸日上。”
云华山位于西和县城东北十公里处的稍峪镇,挺拔峻秀、山峰耸峙。这里是秦始皇祭祀先祖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利用云华山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发展文化和旅游业,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增长,是西和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
山脊上的步行道台阶绵延不断、向远处延伸,很多工人正忙着修缮历史建筑以及旅游接待设施……这是《中国旅游报》记者登上云华山时看到的一番景象。
西和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旅游产业股股长吕箐箐介绍:“目前县委、县政府正在按照4A级景区标准,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对云华山进行打造。云华山的景区栈道、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一期工程已带动周边乡村725人就业,其中160人为贫困户。景区建成后还将推出一系列帮扶措施,如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在景区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等,带动更多村民脱贫增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截至8月份,今年西和县旅游接待总人数达105.5万人次,同比下降31.3%;旅游综合收入51225万元,同比下降34.6%。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有所下滑,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大环境十分乐观。以景区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带动附近村镇村民脱贫增收,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坚持不懈开展的重点工作。”吕箐箐说。
据介绍,西和县目前共有宾馆97家、旅行社分社和营业点5家、农家乐79家、文化和旅游公司10家、文化和旅游合作社3家、制作和销售文化和旅游产品的电商2000余家。
“西和县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如果未来能将这些资源合理整合、发挥其作用,那么西和县旅游产业发展也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吕箐箐说。
在云华山下的稍峪镇稍峪村草编基地内,村民们正忙得不可开交。农村常见的玉米皮在她们手中经过捏拽、编织,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件手工艺品。
稍峪村草编基地负责人何芳说,她是稍峪镇王山村人,从小就喜欢做一些刺绣、草编等手工艺品,家里常用的草帽、枕头和背篓都出自她和母亲之手。2016年11月,她组织村里“能织善编”的妇女们一起创办了草编刺绣基地。由于做工精巧,第一批生产的草编坐垫、草编工艺品很快便被县里的电商企业一抢而空。
2017年3月,何芳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之下成立了巧女文化旅游公司,主要以草编、柳编等工艺品的成品制作、销售及制作人员培训为主要业务,积极实行“1个公司+1个扶贫车间+X个贫困妇女”的带贫机制。成立当年纯利润就达10万元。截至目前,公司已吸纳周边9个村、200余名妇女再就业。
据介绍,随着当地景区开发,巧女文化旅游公司的产品将进一步与景区、旅行社、民宿等对接,面向游客销售。
目前,稍峪镇至云华山景区道路已经修通。谈及未来的发展,何芳说:“希望云华山景区快些建成。我们可以与景区联动,拓宽草编刺绣工艺品销售渠道,带动更多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砥砺奋进正当时。勤劳质朴的西和县人民正以务实的姿态,深挖文化底蕴,“巧”做旅游文章,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