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5日
第16版:旅游报16版

“母城渝中” 全域旅游

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白露垂珠,两江横渡,重庆市渝中区在夜色中霓虹闪烁,水光接天。街头巷尾出现了色彩缤纷、生动时尚的崭新全域旅游形象LOGO及系列宣传画,这些都是渝中区为进一步营造“全民兴旅”浓厚氛围而精心打造的内容。

自2016年渝中区正式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渝中区结合自身定位,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作为战略重点来抓,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延伸文旅全产业链条,补齐旅游短板,在逐步走向“近者悦,远者来”的全国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的旅途中,进一步彰显着“母城渝中”的独特魅力,走出了一条“以文为魂、文商旅城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都市型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立秋之后,重庆多雨水。烟雨蒙蒙中,火辣的山城似乎清静了不少,而渝中区依旧人声鼎沸,来自全国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解放碑、洪崖洞、长江索道等“打卡地”留下一张张美丽的照片,留下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高楼环绕、车水马龙的解放碑隔壁,就是代表着“山城”老重庆印迹的十八梯。2017年,十八梯还被低矮的民房、杂乱的路边摊占据着,而如今,十八梯风貌改造工程即将完成。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和景区风格融为一体,纪念品商店、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一应俱全。

改变,因渝中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而发生,不仅是十八梯,全域旅游建设的推进让“母城渝中”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全域旅游要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旅游综合吸引力,而其中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尤为重要。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公共服务,在“厕所革命”、旅游交通网络、集散咨询服务体系以及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建设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为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渝中区在业已成熟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提档升级。在交通出行方面实施交通优化工程,开行观光巴士线路11条、水上轮渡航线3条,新增旅游标识350余处、停车位9.3万个,构建起由1处城市候机楼、1处旅游集散中心、13处游客服务中心组成的公共服务网络。

深化“智慧旅游”建设,建成旅游大数据中心、实时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开发建设“一键游渝中”“云上文旅馆”,建成长江索道等3处智慧景区、7处5G应用示范场景,13处A级旅游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网络预约购票全覆盖。

渝中区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全域旅游品质短板,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改建公厕147座,2019年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工作推进现场会在渝中区召开并给予全区工作高度评价。

数据显示,3年来渝中区累计投入资金270亿元,大力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品质。截至目前,全区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3处(4A级旅游景区9处),星级饭店18家,高品质酒店6家,旅行社205家,不可移动文物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数量高居重庆市前列。

随着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上映,位于鹅岭之巅的贰厂文创公园成为重庆新晋“网红打卡地”。坐在贰厂文创公园顶楼放眼望去,两江合流,城市在蒙蒙雨雾中挥洒出一幅中国山水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来自北京的游客李璇说,“柳永写下此句时看到的景色,大概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吧。”

全域旅游要发展,推动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变,推动单一观赏型向全产业链转变,推动传统旅游产品到模式创新、服务提升转变,推动传统旅游景区观光打卡向“无景区化”转变是关键。渝中区进一步深度挖掘和提炼区域文旅资源的内在价值,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开发,引导市场需求,实现城市“处处是景点、随时可游玩”。

渝中区延伸旅游十二要素全产业链条,让全域旅游向纵深化发展。围绕“吃”,推出丘二馆、吴抄手等一批“老字号”特色美食,打造30度街吧、较场口夜市等美食风情街。围绕“住”,开发“安房管家”客户端,做强一批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度假型酒店、特色民宿。

围绕“行”,延伸机场大巴专线至解放碑。围绕“游”,推出“母城文化游”“抗战文化游”“巴渝风情游”等12条精品线路。围绕“购”,培育“重庆扎包”等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市场的旅游商品品牌。围绕“娱”,推出《城门几丈高》等影视剧目。

围绕“商”,繁荣发展“平台经济”“四首经济”“夜间经济”。围绕“养”,开发康复理疗、养老服务等康养产品。围绕“学”,建好用好各类博物馆等发展研学旅行。围绕“闲”,开发都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围绕“情”,打造富有地域人文风情的婚恋婚庆旅游品牌。围绕“奇”,依托独特城市风貌、自然山水资源等开发新奇旅游产品业态。

同时,依托母城文化创作《红岩魂》《思君不见下渝州》等精品演艺剧目十余台,推出的“玩转奇幻山城主题线路”入选“全国百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朝天门“两江游”、洪崖洞、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穿楼”等精品景区(点)更是广受游客追捧。渝中区也因此获评“2018年全国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2019年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夜游城市”。

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旅游产品的创新驱动,让渝中区旅游在2019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数据显示,2019年渝中区接待游客6744万人次,同比增长5.8%;旅游收入463.5亿元。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渝中区数年来顶层布局,深度耕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艰苦工作。

早在2017年,渝中区就已经成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领导小组,编制《渝中半岛旅游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制订《渝中区关于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和责任分解,研究设立渝中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综合执法局。

近年来,渝中区先后出台《渝中区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渝中区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十七条措施》《渝中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方案》等系列文化和旅游发展文件10余份,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制订《渝中区促进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措施22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培训基地1个,设立金牌导游工作室3个,建立旅游专家智库,相继实施旅游配套项目200余个,多管齐下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0年,渝中区再次启动全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将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历史人文三大规划统筹整合,进一步优化“一轴两带三核五区九片”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进一步保护文化底色、赋能文旅产业。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4月15日,重庆市委五届八次会议作出《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重庆成为直辖市23年后,成渝两地再次携手,为两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渝中区委书记黄玉林表示,渝中区将充分发挥“重庆母城”人文优势,推动全域整体打造“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建成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窗口区、“近者悦、远者来”美好城市示范区,提升开放窗口功能,扮靓都市客厅形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渝中新作为。

2020-09-15 “母城渝中” 全域旅游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633.html 1 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