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30多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干部群众积极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着力打造“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立乡、旅游强乡、兴农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位于闽东与浙西交界处的寿宁县下党乡,民居依山而建,乌瓦黄墙,鳞次栉比,“世界最长单孔廊桥”鸾峰桥横跨其间,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生态景观。而在30年前,下党乡还是贫困的代名词。当时这里没有一寸公路,群众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老百姓连猪都怕养太肥抬不出去卖,很多年轻人出走他乡另谋出路。
在福建各级党委、政府持续推动扶持下,通过“输血与造血”“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大力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立足乡情实际,在全国首创可视化的“定制茶园”扶贫模式,注册“下乡的味道”商标,以“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的形式为社员提供产、供、销全程服务。
同时,下党乡还围绕“中国下党红色旅游新地标”的发展定位,以承接省、市委党校培训学习为契机,精心设计了重走一段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的“五个一”学习活动,努力把下党乡建设成为党风建设展示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摆脱贫困实践基地。2016年以来共接待省内外党校学员2859批共68291人次入驻学习,衍生出了一批民宿、农家乐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学习小镇,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聘请台湾设计团队,下派优秀挂职干部,并在项目资金、旅游规划和人才输送等方面给予下党乡大力帮助。据原挂职干部、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张鹏介绍说,多年来,下党乡通过党建扶贫,村干部带头发展农家乐;实施品牌扶持,推出“下乡的味道”农产品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展旅游扶贫,连续3年每年给予不少于300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资金扶持,建设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绿色停车场、“党群连心路”、“乌金陶”非遗工坊以及一批特色民宿和旅游厕所,让下党乡旧貌换新颜。
如今的下党乡商铺云集、游人如织,已有“下党人家”“百口食堂”等7家农家乐、16家民宿。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18.3万人次,为村民直接增收900多万元。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04人全部脱贫,100多名青年人返乡创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9年的14777元,增幅70余倍。下党乡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经过多年努力,下党乡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脱贫发展之路。
2020年8月,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在下党乡调研时强调,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突出“扶志与扶智”,抓紧培育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用“下党的力道”打造“下乡的味道”,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用辛勤汗水建设更加幸福美好家园。
日前笔者随参观团来到下党乡,细听乡里干部群众讲述下党乡摆脱贫困的故事,解读下党乡摆脱贫困的“密码”……
下党乡党委书记 项忠红
路通了 产业活了 游客来了
我非常幸运能在下党乡工作。下党乡是宁德市最迟设乡的四个乡镇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五无”特困乡。
近年来,下党乡牢记嘱托,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属于下党乡的发展之路。如今下党乡开通了5条通乡公路,省道S207线寿宁下党至尤溪段公路有望于2020年“十一”期间通车。
路通了,产业活了。公路不仅能改善下党乡群众的交通出行条件、增加出行安全系数、缩短进城时间,还将盘活下党乡产业发展、旅游业态、民宿产业等,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现在的下党乡,曾经“养在深闺待人识”的生态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千家万户;开创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深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全乡的茶农都纳入合作社管理,一方面保证了茶叶品质,另一方面保证茶农享受茶青溢价补助、参与公司年终利润分红。2020年春茶联合社共收购社员茶青19万公斤,累计向农户发放春季溢价补助款61.6万元,上党村的周木连一家,除了春茶收入3万多元,还得到溢价补助6371元。群众领到了这笔款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们也非常欣慰。
路通了,游客来了。近年来,下党整合自身旅游资源,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绿水青山、人文历史开始显现旅游价值,已吸引数以万计的八方来客。
在下党乡,有世界最长单孔廊桥——鸾峰桥,有“百口同堂、五代同居”的优良家风、“功在家国”的爱国情怀,这些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记忆,仅2019年来到下党乡的游客就达18万人次以上。
下党乡旧貌换新颜,天堑变通途,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满足感。如今,家门口的道路越来越宽,产业越来越多元,下党的乡亲们不时会发出感慨:“现在是修大路致大富的好时代。”
对于下党乡的未来,我和众多乡亲一样充满信心与期待。我们将锲而不舍唱好致富山歌,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满的幸福生活,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返乡创业青年 王明秀
拥抱“乡村梦” 带动群众增收
我是下党乡下党村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我回乡时与我的团队一起创办茶厂、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开办了“巧媳妇”咸菜馆、农家乐,持续带动群众增收。
6年前,我还是一名“外漂一族”。一次偶然的回家探亲让我看到道路变宽变干净了,在外面赚大钱的人回来做事了,政府给返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来了……那一刻,作为土生土长的下党人,我毅然放弃了“城市梦”,下定决心要回到老家创业,拥抱“乡村梦”。
不过,创业并没有那么简单,刚回到村里也不知道要做什么,直到下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叫我去参加全国致富带头人培训后,我才有了创业助农的想法。
怎么助农?下党乡的特产是茶叶,但是全乡没有一家规模茶厂。即使茶叶有质量有产量,茶农也卖不了好价格无法增收。因此,要想让下党人早日脱贫致富,就要做好茶叶文章。于是,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茶叶产业上,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来推进,但一开始就遇阻。第一年,我们只能挨家挨户地去问村民意愿,最终只吸收了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30户茶农加入了合作社。
由于我们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茶青,经过一年尝试,这59户茶农都受益了。第二年,全村剩下的50多户都纷纷入社,我们的茶园种植规模也达到了600亩。此后,我们推出中国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吸引了很多企业来租茶园。6年来,我们通过打造“下乡的味道”这一品牌,使每亩茶园的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了6000元,社员收入翻倍,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以上。入社的3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下党村的王道全以前是个特困户,身体和精神都不好,干不了农活,和80多岁母亲一起生活,一年到头就靠每月的低保费生活。如今他在茶厂上班,让他干些轻松的杂活,每年固定2.6万元工资。经过这几年的帮扶,他的精神面貌好了,脸上有笑容了,住的房子也重新装修了。
为了让全乡茶农都能享受到“定制茶园”的福利,今年乡里引导成立联合社并向全乡10个村的茶农发出邀请,吸纳有意愿的茶农为社员,实行统一管理,将“定制茶园可追溯系统”安装推广到全乡3800多亩,社员增加到609户。作为返乡创业的一名年轻共产党员,我希望走前头做表率,吸引更多的返乡青年回来为家乡发展而努力。
“难忘下党主题馆”讲解员 刘明华
讲好下党故事 见证下党变迁
我是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现在是“难忘下党”主题馆的讲解员。从1987年就来到了下党开展建乡筹备工作,我见证了下党乡33年来的变化。
下党乡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是1987年,当时寿宁县委选派我到下党村开展建乡前期筹备工作。当时没有公路,我们背着背包走了30多公里的路。来到下党乡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人畜混居、村里不通公路、百姓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也没有电灯,百姓家里用火篾、油盏照明,当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元。
后来公路通了以后,从寿宁县城到下党乡的车程只要1个小时,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一栋又一栋的新房子拔地而起。
第二个是2000年,下党乡通了路以后群众就走上致富路,在山上种茶叶、水果等,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致富能人,杨尚标是其中的典型人物。2000年,杨尚标在山上种植脐橙、锥栗、茶叶,还建起茶叶加工厂,年纯收入11万多元,他当了村主任,又带领村民奔向脱贫致富之路。有的乡亲在山上种起了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有的乡亲外出开起超市、办起工厂等,不断扩宽致富门路。
第三个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下党乡的变化翻天覆地,正所谓“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作为“难忘下党”主题馆的讲解员,我感到非常荣幸。主题馆主要设有“下党乡情”“一进下党”“二进下党”“三进下党”“始终牵挂”“摆脱贫困”等六大板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了下党乡由建乡之初的“五无乡镇”到现在群众安居乐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下党乡矢志不渝脱贫攻坚的奋斗精神。能够为游客介绍下党乡的发展史、创业史,讲好下党故事,这是我的使命。
“幸福茶馆”馆主 王光朝
让更多游客喝到幸福的“味道”
1948年11月,我出生在下党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吃的是番薯米、野菜,饿得瘦骨伶仃。当年下党的征购粮、茶叶、土特产等均要挑到平溪、南溪、托溪以及浙江省庆元县一带出售,而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及日常生活用品等都要从这些地方购买,再挑回到下党境内,往返一趟就是20多公里。通公路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1990年12月,下屏峰村至下党村全长9.3公里的公路贯通,乡亲们放鞭炮庆祝,大家从心底里感到高兴,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随着下党乡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想品尝一下解暑凉茶。于是我跟家人商量后便决定开一家茶馆,花费了6万元将祖屋改造了一番。这事也得到了政府的补助,还送了我字画和茶桌。很多游客来到茶馆都喜欢一边喝着爽口甘醇的茶水,一边听我介绍下党乡的风土人情、今昔变化……茶馆每日客流量多则四五十人,少则十多人,一年接待客人逾千人次,2019年收入4万多元。
此外,我还采用传统手工制作茶叶,打上“下乡的味道”品牌,摆在茶馆里销售,很多游客在喝完茶后都会购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幸福茶馆”,喝幸福茶,品尝幸福的“味道”。
组版 海峡旅游(福州)传媒
供图 张鹏 龚录贵 叶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