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地处江苏省苏州市西北部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常熟市,位于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内,周边已形成高铁、高速公路、高架快速路网结构,40分钟可抵达上海、无锡国际机场,规划面积22.04平方公里。度假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山、水、城完美相融,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年适游。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围绕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秉承“以升促建”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全力创建以人文生态度假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山湖湿地同城的全域旅游核心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凭借其区位特征和人文特点的独特定位,将山、水、城融为一体,记录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传播吴文化底蕴,展示常熟人文气质。虞山是“吴文化第一山”,也是首批国家森林公园,其文化底蕴深厚、森林植被茂盛、地文景观独特;尚湖是“姜太公首钓处”、全国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常熟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湖泊湿地保护良好、植被景观独具瑰丽、古建风貌古朴典雅。目前,常熟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已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对象推荐报送文化和旅游部。
自2018年提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标以来,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下定决心,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保护和合理开发,编制完成《常熟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形成以“一城山水,自在生活”为主题、系列度假产品为支撑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体育、+商业、+农业”等更广泛的融合发展模式和叠加效应,充分挖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力,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健全机制
确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高效推进
常熟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重视统筹协调,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组建文商体旅融发领导小组,在出台《产业引导政策》的同时对市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实行配套奖励。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标准,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明确《重点项目建设清单》,落实政府财政投资 2.9 亿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风貌提升等32个重点项目,从而带动了外来资本与社会投入,加快度假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效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固本培基
全力“提亮”度假区形象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围绕“一城山水,自在生活”主题口号,全面升级旅游设施。全新的度假区一级游客中心惊艳亮相,全面升级的游客中心彰显了本地深厚的文化、突出了生态旅游特色,让游客置身其中即能深度体验浓郁的度假区风情。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完成度假区沿线24个公交候车厅改造工程,将古典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突显了鲜明的人文气质。截至目前,度假区已完成提升或改建一级、二级游客中心、度假区入口景观节点、度假区内外部标识、第一批旅游厕所改建、垃圾箱、休憩设施、虞山索道、界桩、驿站、公交特色站台及主题巴士等项目,其他项目正有序加速推进中。
此外,度假区还开通了开往常熟站、无锡东站、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苏州北站、苏州火车站、上海虹桥机场等多个交通枢纽站的专线车,进一步整合客运资源,努力为游客营造高品质出行环境。
丰富产品
展示千年文化的瑰丽多彩
基于良好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城市格调、宜居宜游的自然山水风光,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整合资源,推出“虞山文化当季优选”二日游、“走走停停 一场修行”二日游、“山水古城 人间值得”三日游、“赏花品茗之旅”等精品线路,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行体验。
依托传统文化,转化研学游品牌。度假区将琴川河、通江路等古城风貌区与燕园和文庙、脉望馆等园林古迹串点成线,借力仲雍、言子等历史名人,转化为“常塾·研学堂”系列研学产品,开展成人礼、开笔礼、启智礼等儒家传统文化礼仪体验项目,同时常态开展古琴、旗袍手工制作等研学活动,让游客在游乐中得到传统知识熏陶,感受文脉润泽的高品质游玩体验。
传承非遗
体悟历史沉淀的独特魅力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文旅游相结合,提升文化品质,建设出丰富且多元化的公共设施。即将开馆的湖甸龙舟基地,全面展示了湖甸龙舟的起源传说、制作流程、历史盛况、发展现状等信息,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龙舟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毗邻龙舟基地的大地景观——“常熟田”也已初具雏形,将深厚的风俗文化充分融入自然环境中,让游客在欣赏湖甸风光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结合的魅力。
度假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除龙舟外还有众多被誉为“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展“虞阅非遗之旅”活动,由名师授课,游客可近距离体验篆刻、古琴、赭石、花边、翻簧竹刻、绿茶制作等传统文化的魅力。
服务出彩
感受贴心周到的游览体验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营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氛围,提高服务人员思想认识和服务水平,以展示度假区的良好形象;通过开展游客服务体系相关培训,构建完整的旅游咨询、投诉、救援体系,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有温度的主客共享空间。
度假区在尚湖骑行道、环山生态步道沿途设置了多座装配式休憩驿站,并选取区域内民宿、咖啡吧等游客集聚点附加旅游咨询服务功能,精心打造“初心小屋”“怀旧西城”“湖畔茶隐”“虞城美宿”等旅人驿站,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能品茗、读书、住宿,不仅完善了度假区的人文设施,更丰富了游客们的度假生活。根据驿站的特点,度假区成立了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精准聚焦游客服务、应急处理、环境卫生等模块,多方面解决游客需求,给游客一场自在悠闲的旅行体验。
突破创新
促进资源转化文旅融合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注重实际践行,切实做好资源的转化和产品的实质运行。以中华旗袍为主题的凤禧文化艺术中心打破原有服装企业的传统模式,以传统文化传播与服饰文化体验作为主要切入点,实现与文旅产业的深度契合。以两岸文化交流为主旨的“两岸书院”,以虞山书画传习为主的“三峰和庐”等一批文旅文创新型业态相继对外开放,以江南文化为依托、以虞山为核心要素的“南苏院文创空间”定期组织文化交流、文创雅集等活动,深受年轻群体的欢迎。
度假区还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巧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历史典故,打造“姜叔”IP形象,推出了“姜叔亲子多乐屋”“姜叔文创驿站”等特色产品;加快推进古城活化和文旅融合产业化进程,重点打造“虞山文化+”“数字文化+”“文化创意+”三大模式,鼓励社会投资,引进更多民宿、精品酒店、文创品牌入驻,带动产业升级,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历久弥新。
全力创建
助推度假区高质量发展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承载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古城文韵,一直致力于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度假区结合多方资源,开展一系列旅游形象推广活动:专家媒体采风团来了、高速服务区灯箱画面路上有你、微信朋友圈拍了拍你、高铁站和机场的“乡愁小栈”展厅留住你的脚步、全民饮茶日线上有约……线上线下齐开花,“一城山水,自在生活”主题口号更加深入人心,提升了度假区旅游品牌价值。度假区常态化开展模拟暗访,对游客中心、景观节点、绿化或景观工程、酒店民宿、平台设施、文创示范街区、服务站点、道路改造、康养中心及社区环境等项目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并落实整改,擦亮旅游品牌形象。
今年,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还打造了“虞歌畅晚”夜间节庆品牌和“虞山夜话”系列节庆活动,点亮“夜经济”。各类主题休闲驿站、文旅小剧场等共享空间每晚开放,昆曲古琴评弹、诗书画雅集等每晚不断,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增开夜间专场,每周六晚虞山公园水幕电影、音乐喷泉、沉浸式小剧场华丽登场,给市民和游客带来多元的夜间文化体验。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度假区将全力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发挥山水禀赋优势,加强文旅深度融合,传播古城文化底蕴,展示常熟人文气质,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度假空间,助推度假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