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6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友好村:花海富生活 发展有底气

□ 程俣薇 本报记者 刘玉萍

连日来,长春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片浪漫花海刷屏。对于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潭镇友好村的村民来说这个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正是自己生活的地方。

友好村距离长春市区约40公里,风景如画、钟灵毓秀,是长春市天然的“休闲后花园”和“生态会客厅”。

过去,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友好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瞄准精准扶贫,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建设,拓展发展渠道,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今年,友好村更是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实施“友好北沟”改造工程,全力打造“东部民宿集聚、西部商旅带动、南北侧风光游览、中部传统村落留痕”的特色文旅体验综合体。

友好村党总支书记马金荣带记者来到友好北沟南侧最高点,这里是最佳观景点。顺着马金荣的指引,一望无际的花海尽收眼底。今年,友好村流转征收土地300公顷,发展花卉、中草药种植和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了“美丽花海”项目。“项目以‘农业龙头·中国花谷’为主题,打造了纹绣、乡愁、彩虹三片花海。不仅可以观赏种植的花卉和中药材,还可对花籽和中药材采摘回收销售,增加产业收益。”马金荣介绍。

“这片花海,是调整友好北沟种植结构的最直观体现,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的旅游产业更具市场潜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也有了底气。”马金荣自豪地说。

胡居和是友好村腰炮手屯队长,谈起村里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几年前,进村就是一条小路,现在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方便了,农产品销售也有了门路。如今村里做起了旅游,村民收入渠道也拓宽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老胡的妻子笑着说,“现在日子好了,我们这个农村可一点不比城里差,日子越过越红火。”

常安驿站山庄是友好村极具东北风格的农家乐,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可以满足游客体验、休闲、度假等需求。最近山庄热闹不已,不少游客在这里开启寻找乡愁之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山庄的不少员工都是友好村村民,“农闲时,山庄给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每个月几千元的收入,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过去友好村村民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如今,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让广大游客走进了这里,还吸引了不少企业来投资。在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支持下,友好村陆续建设了游客服务驿站、数字化农业中心、党群活动中心、民宿体验区、种子博览中心、乡村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药膳馆等。

经过数月打造,乡村博物馆所在的“乡愁记忆”展示区渐成规模。偲利吉人文化发展集团吉林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敬偲介绍:“这个展示区主要是由我们来设计建造的。通过改造12户闲置民居,打造多个游览互动场所,展示浓厚的乡土文化、人文风情,也让农户参与其中共同富裕。我们希望将这里打造成集民俗文化体验、有机种养、观光旅游、健康养生为一体的文旅综合性示范基地。”

马金荣介绍:“村里多渠道引进企业,并给予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期通过企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据统计,目前,旅游业增加值对友好村的经济综合贡献率超过10%,直接带动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旅游产业为村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全新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友好村将把原有的鱼池改造成乡村湿地公园,并以此为起点,力争打造长30公里、总面积超过3000公顷的环新立城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届时,老人们常念叨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将再现,友好村在小康的道路上也将越走越好。

2020-08-2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045.html 1 友好村:花海富生活 发展有底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