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梦呜苗寨,吊脚楼旁五彩灯光交织,广场旁边早早坐满了游客。广场上苗家小伙吹起芦笙,美丽苗妹跳起踩堂舞,一幅幅富有浪漫乡愁情怀的苗家炫丽生活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每逢周末,这场名为《苗魅》的大型实景演出都会在这个从偏远山乡整体搬来的苗寨里如期上演。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借助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契机,紧紧围绕构建融水县城全域旅游发展核心,打造了多个网红景区(点),传承发扬多项苗族非遗,做大做强百种民俗节庆,通过电商带活多样农林产业,妥善安置多个搬迁扶贫村寨,解决众多贫困人口就业,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富民之路。
凝心聚力 全域推进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黔桂交界处,是全国成立最早的苗族自治县,聚居着苗族、瑶族、侗族等13个民族,总人口52万多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深度贫困县。
融水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元宝山、九万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中国百节民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自201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融水县各部门形成全县上下高度统一、协调共建、优先发展旅游的共识,从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秩序安全、资源环境、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融水县成立了县委书记挂帅、党政统筹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旅游联席领导小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领导小组和旅游扶贫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点旅游问题。建立文化旅游投资平台,创新“粤桂扶贫”等机制,将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发挥人大和政协监督作用,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的旅游综合发展机制。
融水确立旅游业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明确了旅游项目、旅游资金、旅游用地、旅游扶贫“四优先”政策保障,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政策系列文件和旅游扶贫产业奖补政策。高质量编制全域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融合。出台旅游业发展的奖励办法和开放性的金融服务政策,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每年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并逐年递增。对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用地实行“点状供地”“未利用地优先保障旅游新增用地”等土地政策,优先解决旅游扶贫项目用地。
融水实施广西首条旅游扶贫高速公路元宝山高速公路工程。在广西率先实施乡乡通二级公路工程,建成环元宝山和环县城旅游公路,完善公路服务区、增设高铁无轨站、旅游专线、旅游客运班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多种旅游交通方式,实现景城互联互通。打造融水旅游大数据平台,开发“一部手机游融水”客户端,实现全域旅游智慧化。
融水实施旅游服务质量引领计划,推动建立5项广西地方标准。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立“红黑榜”制度、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旅游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及安全救援体系,积极开展旅游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文明、安全旅游的新氛围。
项目带动 强化供给
2020年6月23日,融水县旅游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在融水县北环路小荣村附近举行。本次仪式上共有9个项目集中开竣工,其中开工项目5个,分别是桂北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大地法则苗侗瑶养生体验地(二期)、白竹中转集散中心项目、西洞景区至丹江桥段绿道项目、“云端古寨”乡村特色民宿改建项目、旅游厕所项目;竣工项目4个,分别是桂北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大地法则苗侗瑶养生体验地(一期)、“1637主题文创街区”项目、老君洞淼园森林水城项目、体育公园夜光骑行道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4亿元。
要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有大项目作为支撑。近年来,融水县着力打造了双龙沟、梦鸣苗寨、老君洞、苗家小镇、苗韵迷城等一批重要旅游景区(点),使全县旅游供给面貌焕然一新,内涵更加丰富,为留下游客打下了良好基础。
双龙沟景区内拥有5000多亩茂密的原始森林,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未开发前,这里仅仅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的水源林保护区。广西融水双龙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新国村古选屯集体林地,把景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一流、自然景色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民族风情突出、服务管理完善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景区还通过开发策划高空滑索、玻璃栈道、帐篷酒店、悬崖酒店等多个网红景点和引爆项目,迅速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融水最核心的旅游景区和桂西北著名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景区。
老君洞是“融州古八景”之首,曾经为一处兵工厂,因年久失修,洞内许多奇观严重受损,设施陈旧,景区缺少吸引力,发展难以为继。融水通过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引进苏盟集团,结合老君洞洞内景观,融入汉元素,打造融水夜间旅游新亮点——宋城。同时丰富老君洞景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打造“1637精品民宿酒店”“猫吧特色餐厅”及“稻天下餐厅”等特色服务设施,植入多元体验业态,策划悬崖秋千、玻璃观光平台等特色体验类旅游项目,重新引爆景区发展,让老君洞景区重获新生,绽放活力。
双龙沟、老君洞是融水旅游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融水按照“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模式,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7家,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4家,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中国传统村落8家、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个。发挥辐射作用,形成环元宝山、环县城乡村旅游产业带聚集式发展,近万名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致富。
融水全方位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将民族体育公园景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展苗族系列坡会、芦笙斗马系列节庆活动,推出《苗魅》等实景演出,提升旅游人气;开展金秋烧鱼农耕体验活动,带动全县禾花鲤等特色养殖产业,打造一批农业核心示范区;双龙沟景区和龙女沟景区创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并列入“第三批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
多种模式 脱贫攻坚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深度贫困县,融水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形成了环融水县城旅游发展聚集带,实现了“生态保护+景区带动+文化传承+搬迁扶贫+电商植入+节庆演艺+城乡共建”的多重融合发展,探索出了多种可推广、可借鉴的融水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双龙沟景区建成后积极发挥旅游龙头辐射作用,带动县城北环方圆2公里的9家农家乐聚集式发展,接待能力达1000人次以上。据统计,以双龙沟景区为核心的融水县城北旅游带目前已吸纳贫困户136人就业,其中苗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约占55%。一部分古选屯村民应聘到景区成为安保员、服务员、保洁员、水电工等,人均月收入达到2600元,当地居民收入得到较大提升。双龙沟景区牵头成立旅游观光合作社,引导村民土地入股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合作社方式,吸收25户农户的土地入股。另有一部分村民主动对接服务游客、承包景区商铺。景区通过各种发展模式,整合资金750多万元投入旅游扶贫,带动68户贫困户243人实现脱贫。
梦鸣苗寨以生态搬迁的方式,从大山里整体搬出苗寨木楼,在景区内还原了近百栋原生态纯木结构吊脚楼,形成景区独特的苗寨景观。随着木楼一同搬出的苗族建档立卡贫困户,景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工程维护、绿化保洁、田园管理和民俗表演等工作岗位,还以“微田园+微市场+微作坊”模式,让他们保持原有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自己当老板经营农家乐及民宿等,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自产自销非遗手工艺品、农耕产品。景区还成立旅游观光合作社,引导村民土地入股发展旅游产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解除了搬迁户的后顾之忧,促使搬迁农民实现“景区员工”“合作社社员”“文化演艺演员”“农家乐或民宿老板”“景区股东”的五大身份转变,打造异地扶贫、共荣共生的新局面,最终实现“搬得出、住得下、稳就业、能脱贫”的目标,是融水乃至全国“旅游+扶贫”的典范。
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安置点位于融水县城城南区,紧邻老君洞景区、天目地学文旅项目、苗韵迷城、“1637商业街”“印象苗都商业街”等旅游集聚地,在旅游发展上具有广阔的前景。小镇共安置建档贫困人口1668户7697人。融水县党委政府提出依托旅游产业和地理优势,将扶贫安置点直接变为景区的开发思路,利用小镇临街面配套建设总面积2.6万平方米、共计15栋商业楼打造民族特色街区,将商铺租赁所得资金划归村集体经济收入,另外通过旅游企业招聘就业和自主就业,使更多的“贫困户”通过旅游发展转变为“致富户”。
七彩农庄通过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农户出土地、出劳务建农场,以农场搭建旅游扶贫平台,形成“生态农场+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公司以每年每亩租金500元的价格,整合流转46户农户土地205亩,连片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水果种植家庭生态农场。农场还通过对30名贫困群众进行培训后,安排在农场内从事建筑施工和果树、花卉种植、管理,还有的从事农场餐饮后勤服务,人均月收入最少2000元,最多的有3000元,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七彩农庄自2015年9月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加上12亩铁皮石斛的产出销售,收入达80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近100个,带动37户贫困户脱贫。
民族文化 发扬光大
融水民族风情浓郁,少数民族风俗和节日五彩缤纷,久负盛名。融水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注重文旅融合,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使文化资源真正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富矿”。
融水加强节庆营销,产业带富。加大百节民俗文化节庆品牌营销力度,让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其中中国苗族芦笙斗马节“打同年”成为国际知名节庆品牌。通过开展金秋烧鱼季节庆活动带动全县禾花鲤养殖规模达到7.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主题活动,融水已成为全国节庆带动全时全域全业旅游发展的典范。
梦呜苗寨景区结合苗寨人民天生能歌善舞的天赋,耗资3000万元打造大型苗族文化实景演出《苗魅》,实现苗族文化的就地传承发展。150多名参演人员主要由当地贫困户和一些景区里的职工组成。他们“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社员”,是融水又一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旅游脱贫目标的生动实践和有效尝试。景区还引入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马贵光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马贵兵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2019年6月,两人都搬到了梦呜苗寨居住,马贵光将苗族芦笙做成旅游商品销售。今年“五一”假期前夕,马贵兵的第三间银饰工坊——苗族非遗体验馆在梦呜苗寨民族特色街区开业,店内的银饰品琳琅满目,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选购。
文创产品进入景区,不仅为景区带来了游客,也为经营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梦呜苗寨民族特色街区有民宿13家、商铺21家,主要经营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餐饮、芦笙制作体验、银饰制作等,解决435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人,人均月工资2700元。
目前,广西融水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孵化中心已入驻苗家小镇。“孵化中心”是广西首个非遗传承的培育基地。中心利用苗族传统刺绣、银饰、蜡染等基地对村民进行技艺培训,实现7697名贫困群众就业安置。电商服务中心以文创形式将民族手工艺品变为旅游商品,帮扶2132户贫困户脱贫,实现了文化旅游双赢。
2019年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入驻苗家小镇。“彩云苗艺”是融水继承和发扬苗族传统刺绣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彩云苗艺”积极引导贫困户留守妇女参与苗绣制作,以公司为平台,以旅游为载体,大力发展民族刺绣工艺,“彩云苗艺”的刺绣已成为旅游伴手礼首选之物。在公司的带动下,一大批贫困留守妇女获得了就业机会,也帮助了一大批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
融水正在建设的苗韵迷城景区按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布局有“商业、娱乐、度假”等五大功能区,景区目标是打造成为集苗族文化体验、民族风情商业区、演艺中心、主题酒店、风味美食、文创街区、休闲假度于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该项目建成后将采用“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模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将芦笙、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并与旅游项目相结合,用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形式产生经济效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风情苗乡 美名远扬
如今,无论何时走进风情苗乡,都可以感受到融水独特的美。
春天走进苗寨,悠扬的笙歌犹如春风般吹绿了起伏连绵的苗岭,吹红了元宝山漫野的红杜鹃,走进苗族坡会,体验苗家打同年,嘹亮的笙歌、绚丽的苗服、闪亮的银饰在这里交织成苗山新春希望的交响乐。夏季置身于清风摇曳、竹影婆娑的吊脚楼间,在溪间赤足戏水,抑或在激流险滩中漂流释放激情,在飞瀑碧潭下尽享清凉。金秋时节,稻香鱼肥,那饱食稻花的禾花鲤在猎猎作响的火苗下发出“吱吱”脆响的烤声,渗满金黄的鱼油漫野流香,苗乡的金秋烧鱼季能让你寻觅到由胃蔓延至身心的满足。冬日再到苗乡,你会发现银装素裹才是深闺苗寨最动人的姿态,火塘夜话、举杯推盏,热情似火的苗寨处处都洋溢着喜悦和温暖……春绿、夏凉、秋黄、冬火,一幅“全时空”之旅尽现大苗山特色旅游的魅力。
融水依照“打破独立景点,核心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将原有的独立的大景区建设成为全域性的、多角度的旅游开发,构建生态休闲养老、民族风情体验、田园生态观光、民俗节庆游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打造旅游黄金线,形成特色旅游圈。近年来,重点打造县城至元宝山生态休闲旅游与民族风情体验旅游黄金线,形成了以元宝山、龙女沟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养老旅游产品,以雨卜苗寨、田塘瑶寨、荣地侗寨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以老子山、老君洞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以民族坡会、芦笙斗马节为代表的节庆旅游产品,以元宝山登山、龙贡漂流为代表的探险旅游产品。环元宝山旅游环线已形成,目前正在按规划整体创建老君洞、老子山、体育公园、七彩农场、双龙沟等旅游线路。
融水旅游基础设施也迈上新台阶。通过全面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实施广西首条旅游扶贫高速公路——元宝山高速公路工程。建成环元宝山、环县城旅游公路、高铁无轨换乘服务中心、公路服务区,并率先提出乡乡通二级路,实施8条二级公路修建工程,开通旅游专线、旅游客运班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多种旅游交通方式,建成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实现城乡、景城互联互通。
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区(点)拓展到全域,实现城乡共融发展,令游客切身感受处处是风景、处处有玩点的全域旅游特色,推动融水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奏响苗山旅游扶贫富民的新篇章。
借全域旅游之机,建大美苗山风华。2016年以来,融水相继荣获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据统计,2019年融水接待国内外游客887.85万人次,是2016年的两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04.39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43%。同时,2.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旅游脱贫致富,占全县贫困人口数的四分之一。融水实现了“生态保护+景区带动+文化传承+搬迁扶贫+电商植入+节庆演艺+城乡共建”的多重融合发展,旅游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走出了一条可推广、可借鉴的全域旅游扶贫富民之路。
(孟萍/文 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