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云丘山景区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

云丘山景区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近年来,景区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带动周边8个乡镇、80余个村委建档立卡贫困户2573户8793名农户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2万元,探索出了一条农旅融合、村企共建的旅游扶贫新路子。

党建引领脱贫奔小康

云丘山景区面积210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35平方公里。开发之初,村企矛盾突出,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连水提出将核心景区内的云丘山、大河、坂尔上3个村支部与景区支部整合成立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随后又有东沟村和下川村两个党支部并入,组建了云丘山乡村旅游中心党委,张连水任党委书记。村企党员干部交叉任职,在云丘山乡村旅游中心党委的带领下,实现了“党建引领、兴村强企、文旅融合、共赢未来”的“党建+旅游”融合发展。

张连水认为,在处理景区和村的关系时,必须坚持“企业有利润、村民有利益、村委有效益”的“三有”思路。西红花坪村的李彦彦是聋哑人,景区安排他在村里清洁垃圾,每月工资3200元;其爱人被安排在合作社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景区每年免费向他提供3只爱心扶贫猪饲养,一家人一年的收入超过了8万元。

张连水非常重视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他说:“要让娃娃们有学上,老人们一日三餐有保障。”云丘山乡村旅游中心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移民新村、大河小学和坂尔上小学;为两村1800余名村民缴纳新农合医疗保险;修建了日间照料中心,为周边村子3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解决老无所养的问题;成立上河优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17个自然村933户6000余亩土地,让农民变成股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云丘山乡村旅游中心党委努力做到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景区发展致富一方百姓

60多岁的大河村村民李小毛,从2013年开始在塔尔坡古村落表演花鼓,每月能挣2000多元。“以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挣不下几个钱,现在靠打花鼓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李小毛高兴地说。

大河村村委会副主任李鹏介绍,云丘山景区没有开发之前,村民基本靠种地为生,景区的开发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景区建立的扶贫项目——翅果树种植和翅果油加工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安排就业、苗木培育等方式,累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118户脱贫,其中贫困户2389户,中低收入人群1825人,累计带动农户增收9800余万元。

“不离乡不离土,我们依靠景区吃上了旅游饭,腰包也鼓起来了。”李鹏笑着说。

开发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在景区发展的10多年里,300余位村民参与了景区管理和景区中和文化节、婚俗体验、皮影戏、打铁艺、花鼓等地方特色旅游项目的演出。有的依托景区发展做起了工程、开了小卖部、搞起了农家乐,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之前的1800元增长到上万元,甚至有的农家乐一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旅游+就业+安居+脱贫”是张连水这些年着力打造的云丘山旅游脱贫模式,旅游业成为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让残障青年实现“手心翻转”

“希望农场”是景区以发展有机农业带动村民精准脱贫为目标的扶贫项目,其中对残障青年实施“手心翻转计划”。

坂尔上村张保中家庭困难,妻子身体不好,儿子小张有智力障碍。景区安排小张加入“手心翻转计划”,通过3年的学习,他现在不仅学会了翻地、播种、浇水等农活,还学会包装咖啡、烘焙糕点、为客人冲咖啡等,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志愿者、游客。

“在这里他找到了快乐。现在景区不仅免费提供食宿、教他本事,每月还有1200元的工资。真替他高兴,更替他的父母高兴。”小张的同事王爱贤激动地说。

来自台湾的陈礼龙是云丘山景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战略顾问,据他介绍,手心向上是索取,手心向下是自食其力,通过实施“手心翻转计划”,让残障人士掌握劳动技能、学会自我管理,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受助者变为自助者,实现“手心翻转”,活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景区还与乡宁县职业中学开展校企合作,精准培训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并提供岗位。截至目前,在景区从事导游、农耕、绿化、餐饮服务等工作的贫困户和村民达300余人,105名村民、65户贫困户与景区合作办起了旅行社、农家乐,人均月收入达到2800元。

“目前,我们正按照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全面提升软硬件设施以及服务质量,立足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过上幸福生活。”张连水说。

(王文华)

2020-08-2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49971.html 1 云丘山景区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