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赵腾泽
半个多月以来,甘肃省陇南市连续出现暴雨天气,洪涝、滑坡等灾害频发。位于该市文县的碧口镇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8月16日至19日,正在参加中国记协赴陇南文县“巩固脱贫攻坚,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的本报记者,亲历碧口镇抗洪过程。
碧口镇位于甘川陕三省交界处,曾是享誉西北的水旱码头,位列甘肃四大名镇之首,境内气候宜人、生态良好,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位于该镇的碧口古镇旅游景区(以下简称“碧口古镇”)为文县三大旅游景区之一,古镇沿白龙江分为三条街,呈“川”字形。近年来,碧口镇党委、政府不断完善碧口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
受连日强降水和上游水库泄洪影响,流经碧口镇的白龙江水位上涨。文县迅速对防汛抗洪工作进行安排部署。8月14日,文县启动Ⅰ级防汛抗洪应急响应。8月15日,文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发布公告,关闭白马河、天池、碧口古镇三大景区。因预警及时、处置妥善,目前文县景区未出现游客伤亡报告。
8月17日傍晚,碧口镇地势较低的街区被洪水淹没,陷在一片泥泞之中。碧口镇党委书记陈宝林介绍,8月14日至17日,全镇降雨量达326毫米,镇上基础设施遭到破坏,道路交通全面中断。
景区内的店铺在此次汛情中受到较大影响。文县碧口陇兴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依托电子商务经营茶叶产销的公司,在古镇开办了“陇上春”茶庄。8月17日下午,洪水漫到店铺门口。“洪水浸泡了来不及转移的茶叶,经济损失大概有200万元。”该公司执行董事郭文平说。
8月17日下午,当地政府紧急出动救援力量转移受灾群众,累计转移5000余人,并在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文县二中、碧口小学设置集中安置点,妥善安置转移群众。记者在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看到,安置点内床铺、被褥一应俱全,一日三餐免费发放。
“我和老乡都不认识,看到我回不去家,老乡很热心地让我住下。”8月18日上午,碧口镇居民陈建芳阿姨说起前一晚的事情仍难掩感激。陈阿姨住在镇里的居民楼,17日傍晚,她外出回家时,路上已全是积水,正在担心自己回不去家怎么办,一位老乡了解她的处境后,把她请进了自己家里。“没有洪水的时候我们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洪水面前大家的人情味让人十分温暖。”陈阿姨说。
8月17日晚,碧口镇停电、停水、断网,镇上居民生活面临困难,做饭成了问题。此时,郭树全、张国鹏、董明堂三位热心居民想到一个办法——办一个“受灾群众免费就餐点”,为没有转移的群众提供免费三餐。
“赶紧先把米面蔬菜准备出来,都记到我账上。”说干就干,郭树全连夜敲开超市的门。第二天一大早,张国鹏家的院子里就搭好了灶台,堆满了食材,装上柴油发电机为大家准备午饭。董明堂是镇上远近闻名的大厨,掌勺的事就由他来干。镇上不少居民带来自家的蔬菜米面,有的帮着洗菜、炒菜、刷碗,大家热火朝天地做起了大锅饭。
“我这个人闲不住,总想力所能及为大家做点事。2018年发洪水的时候我们就办过免费就餐点。”郭树全说。其实,郭树全在这次洪灾中损失也不小,经营了35年的饭店在这次洪水中被淹,开办的文县龙潭长丰农场现在正是核桃收获的季节,却遭遇暴雨,损失难以估量。据了解,郭树全的农场年用工量达6000余人次,带动贫困户55户增收,附近村民在这里打工的日工资是100元。郭树全说:“咬牙坚持吧,希望能够渡过难关。”
8月19日天气放晴,青山蓝天显得格外美丽。碧口镇的通信、供电已部分恢复,路面积水退去,露出满地淤泥,不少居民开始上街清淤。古镇的超市也陆续开门,在门口摆出牛奶、面包等商品,为古镇居民提供服务。碧口镇正在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
文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陈云雁介绍,除碧口古镇外,文县境内各景区都不同程度受灾,通往天池风景区的道路垮塌,通信暂未恢复。文县文旅部门在做好自救的同时,积极配合来自省内各地的救援队伍开展救灾工作,在文县全民健身中心为外地救援队伍搭建临时住所。“目前我们的工作以安置受灾群众、解决生活问题为主,财产损失暂时还未统计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