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萍
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气温不断飚高,清凉避暑成为游客的主要诉求,很多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受到游客追捧,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的巴某村就是其中之一。走进巴某村,走在石子路、林荫道上,游客们立刻感到迎面而来的丝丝凉意。
巴某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4年时全村8个自然屯414户1643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5户1012人。“以前,村里的房子比较破旧,大多数村民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村民生活很贫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林良胜谈起他刚进村时的情况。
林良胜介绍,村子海拔840米,年均气温18.6℃,夏天凉爽,可谓避暑胜地。依托巴某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自然禀赋,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18℃巴某凉泉度假村”。明确了发展定位后,2018年,巴某村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村容村貌的改造工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2018年,巴某村开始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建成了既可产销水果,又可休闲游玩的桃李基地。2019年村里与有关机构合作建设了法治文化主题园,游客和村民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法律知识。“游客在法治文化主题园电影角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与法律相关的电影,很有特色,也很便捷。”林良胜说。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美化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巴某村的桃李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管理模式,村民合作社每年获保底收益35万元,包括土地入股分红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村民周传红家有5亩地参与了土地流转,用于种植油菜花和桃李。“每亩地每年分红2000多元。平时我们去公司务工,每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周传红高兴地说。
去年春节期间,巴某村连片种植的500亩油菜花成了“网红”,吸引了3万多人前往观赏。今年虽然遇上了疫情,但赏花的游客也不少。“我们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打造可持续的、稳定的农旅融合业态。种植产业支撑旅游,旅游又促进种植产业发展,给群众带来可持续的稳定收入。”林良胜说,巴某村乡村旅游“有吃有看、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可采摘可体验”,前景十分光明。
如今的巴某村,一栋栋小楼环湖而立,犹如田园诗画,产业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
2018年5月,华润五丰(田阳)生态养殖供港基地项目落地开建,项目一期工程是贫困村集体经济养殖集中区。五村镇21个贫困村联合成立联富养殖有限公司,进驻养殖集中区,同时还建起了油茶、柑橘、蜜柚等特色种植基地。
家乡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建了新村,换了新貌,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从事种养殖业或乡村旅游业。在广东打工近20年的谭志伟于2018年底把自家房子装修后,开了一家民宿客栈。“民宿每年有1.2万至1.5万元的保底收入,家里还养鸡、种果,第一批鸡出栏获利1万多元。今年争取翻一番,一年比一年好。”谭志伟说。
村民舒发银此前一直与丈夫在浙江打工。看到村子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舒发银夫妇决定回村创业,开了村里的第一家新型便利店,服务村民和游客。“现在店里一天有上百元的收入,一家人生活足够了。”舒发银知足地说。
据了解,目前巴某村第一批9户民居改民宿项目已完成,吸纳30位贫困村民就业,年收入23.4万元,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二期计划将增加10至15户,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2019年,巴某村被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周边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村,发展振兴的后劲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