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赟鹏 本报记者 张陇堂
绘画、打样、去粗、出细……对于砖雕师傅张海林来说,临夏砖雕的这几道工序“门儿清”了。见到张海林时,他正在扶贫车间里和其他十余位砖雕师傅在各自的操作台上,专注地雕刻自己的作品,地上摆着大大小小的砖雕成品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张海林所在的扶贫车间是甘肃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于2018年成立的,这一年11月,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在该公司挂牌成立。作为在该公司工作了6年的员工,张海林见证了很多同他一样的贫困人员被工坊吸纳就业,系统性学习砖雕技艺。
临夏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州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临夏州,随处可见的砖雕作品,让人能时时处处领略到这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2006年,临夏砖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了全新发展阶段。现如今,临夏州有近3000多人从事砖雕行业,年创产值5亿多元。临夏砖雕成为临夏州重点文旅产业和重要文化名片。
“到公司上班之前,我只会一点砖雕技艺。自己常年外出打零工,有活一天能挣个三五十元,没活就只好闲在家里,工作都不太稳定。”张海林停下手中的刻刀说道,现如今,凭着自己娴熟技艺,他每月可以拿到五六千元的工资。“工作6年,提升的不仅是自己制作砖雕的技能水平,还有自己的生活质量。”
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祥军说,加强产业人才的培养是现阶段公司开展文化扶贫的重点工作。公司建立扶贫车间,进一步延伸企业发展触角,在有条件的村开展扶贫工坊建设,把流散在社会上的砖雕艺人以“公司+农户”“公司+工匠”的形式集中起来,工匠的产品转化为公司的订单,由公司负责销售,通过这种方式助力当地困难群众增收致富。
26岁的韩有顺也是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的一名砖雕师傅。作为一个农村娃,进入公司前,他找工作碰过不少钉子。“以前在外地的工厂打工,作为学徒每月也就能挣个600多元,除去自己花销很难有余钱留下。3年前到砖雕工厂上班,现在每月我都差不多有三四千元的收入。”韩有顺说,他最看重的就是在这儿学了一门一辈子都不会丢的手艺,有了手艺就有一技之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人继承,做这个非常有意义。”
据了解,在“非遗+扶贫”方面,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非遗+扶贫”产业人才培训,通过为周边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每年公司都会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我们还有机会到兰州、苏州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以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能。”韩有顺说。
此外,公司还每年公费选送优秀员工到高校进修,为员工缴纳社保,落实工龄补贴、话费补贴、交通补贴、健康体检及节日福利制度,协助员工申报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等职称,救助困难员工,使员工荣誉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今年6月12日,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内举行了一场关于临夏砖雕等非遗文创产品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现场的临夏砖雕,一改往日贵福禄的面孔,化身小巧精致又不失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很是抓人眼球。
“在高校团队的帮助下,砖雕从建筑元素转化成生活元素,为临夏砖雕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广阔的发展之路。”范祥军说。
兰州交通大学驻临夏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发团队代表管兰生认为,高校团队的进入,产生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还能组织专家、非遗传承人到就业工坊开展讲习、培训,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传统产品进行再设计、再提升。同时,充分借助电商平台,贯通贫困地区与消费市场的沟通路径,为当地传统工艺产品提供稳定、可靠、优质的销售渠道,从而实现以非遗文创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范祥军介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挂牌成立以来,结合临夏砖雕特色,积极探索“公司+”模式,形成了产学研创新协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先后举办中期培训班6期、短期培训班21期,培训砖雕产业人才120人。2019年吸纳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24人、边缘户26人、残疾人4人;2020年吸纳建档立卡户13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以上。
在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里,越来越多像张海林、韩有顺一样的砖雕师傅,通过自己勤劳双手,在一块块方砖上雕刻出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