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9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 赵祎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并留下殷殷嘱托。总书记的嘱托刻在了我国第一个赫哲族民族村的墙上,也刻在了赫哲族群众心里,大家在奔向小康路上纷纷鼓足干劲。

在走向小康生活的征程中,赫哲族群众迎着朝阳,从以渔业为主,到种植、养殖、文化和旅游多业并举,唱响了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其中,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助力传承发扬赫哲族文化同时,也为赫哲人的小康之路赋能。

殷殷嘱托 指明发展路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现有5000多人。歌曲《乌苏里船歌》描绘的就是赫哲族世代以渔猎为生的生活场景。

八岔村地处同江市东北140公里的黑龙江南岸,背靠八岔岛,山清水秀风景迤逦,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资源禀赋。

秉承“两山”理论,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具有赫哲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如今,八岔村打造了两条体验游线路,其中,“赫乡民俗”线路是跟随总书记脚步,走进渔猎文化馆、天赐湖公园等地体验赫乡民俗,“滩地渔猎”线路是与赫哲族老乡一同上船在黑龙江上捕鱼、在滩涂上体验赫哲族原生态吃鱼。与此同时,八岔村内还涌现出30多个以赫哲民俗为特色的家庭旅馆,为游客提供一鱼多吃的地道赫哲族鱼宴。

大量游客的到来还催生了伴手礼、旅游纪念品生产链条。村民王海珠学习过赫哲族非遗技艺,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创立了海珠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前店后厂的方式,开展手工艺品培训带生产。合作社生产的精美鱼皮画、鱼骨挂件等手工艺品及加工的鱼松、鱼柳等赫哲族特色鱼制品,深受游客欢迎,也带动周边53位村民增收致富。

近4年,八岔村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万元。乘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八岔村还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公司,全体村民都有股份。“赫哲人虽然不再依赖渔猎了,但比以前更富裕,生活水平就像东升的红日越升越高。”尤明国说。

文旅融合 渔村新选择

最近,八岔村传来喜讯——两艘大型游船“莫日根”(赫哲语“英雄”)号和“伊尔嘎”(赫哲语“花儿”)号历经两年时间建造竣工下水。

两艘大型游船由同江市鑫福海赫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有效解决了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旅游景区游船不足、游客乘船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公司总经理尤浩是一名“90后”,“赫哲族正迎来大发展,广阔乡村大有可为。”他说。

据了解,每艘游船可容纳120名游客,目前已经获批同江三江口至街津口、同江八岔至抚远黑瞎子岛两条旅游线路,未来计划开通至俄罗斯的国际航线。预计两艘游船近期将正式运营使用。

旅游线路不断延伸,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强强联手,既提升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同时也将“红利”惠及更多沿江而居的赫哲乡镇。

位于八岔村上游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乡是著名的赫哲旅游度假区,主打绿水青山游、民俗文化游品牌。

赫哲族鱼骨工艺省级传承人孙玉林见证了街津口旅游市场从“游客零星”到“迅速走红”,自己的鱼皮工艺品生意也跟着越来越红火。

2000年前后,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孙玉林开始弃“渔”作“画”,潜心研究民族传统的鱼皮工艺画、鱼皮鱼骨挂件等。“最初来的游客少,我就在村口街边摆个小摊,直到七八年前街津口的旅游市场迎来大发展,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就开起了30多平方米的工艺品店铺。”

随着天南海北游客的到来,孙玉林制作的鱼皮画被游客带到全国各地,甚至传递到世界不同的角落。

赫哲人常说,江里有金也有银,就看你手勤不勤。2019年,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全乡贫困人口104户175人全部脱贫。

赫哲人在世居的黑龙江上,从祖辈乘着木头船、快马(桦皮船)打鱼,到如今经营大型游船发展旅游业,从前以捕鱼为生,如今传承渔猎文化,通过举办民族冬捕节、渔猎文化节等民俗节庆,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完美融合,走出了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路子。

传承瑰宝 留住民族根

随着时代变迁发展,赫哲人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已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鱼皮制作传统手工艺、伊玛堪说唱艺术等赫哲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承却面临巨大的挑战。

由于赫哲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传承民族之音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目前,赫哲族中只有少数老年人会说赫哲语,中青年多数已听不懂赫哲语。20世纪80年代,能够完整说唱伊玛堪的有20多人,而现在能够说唱伊玛堪片段的仅有6人。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更好传承伊玛堪说唱,赫哲族世居地佳木斯市、同江市等地都已建立了伊玛堪传习所。在八岔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每周3节课,不仅吸引了75岁的老奶奶,也有四五岁的小朋友。传习所目前已培养学员45人,带动120人通过网络、微信参与学习赫哲文化。

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桂凤除了在传习所教唱伊玛堪,还担任村里的民间艺术团团长,带领50多名村民排演舞台民俗剧《赫哲婚礼》、参演了赫哲族歌舞史诗《乌苏里船歌》等。“要把赫哲族文化传承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吴桂凤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念十分坚定。

伊玛堪国家级传承人吴宝臣将传承赫哲族文化视为己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1年,伊玛堪艺术团正式成立并开始到各地演出,展示伊玛堪说唱的魅力。

吴宝臣认为,伊玛堪要在传承中创造,在传承中更新。除了传统大唱,他还创作紧跟时代的作品。同时,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吴宝臣频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伊玛堪唱段,并准备了手机云台、三脚支架等专业工具,开起了网课。“我带了很多徒弟,两个女儿也一直在学伊玛堪。希望能多培养学生,传承发展伊玛堪。”吴宝臣说。

赫哲族老一辈传承人的希冀,已慢慢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成为赫哲文化的继承者。

2020-07-29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49124.html 1 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