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民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批准21个贫困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巴马瑶族自治县位列其中,这标志着巴马正式退出贫困县名单,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在这场伟大而艰巨的脱贫征程中,巴马文化旅游行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大山深处的美丽与贫困
“世界长寿之乡”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总面积1976平方公里,境内聚居着瑶族、壮族、汉族等12个民族,总人口30.5万人。这里山清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人寿,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长寿养生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被赞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片净土”。县域内的盘阳河、赐福湖、百鸟岩、水晶宫、洞天福地等旅游资源巧夺天工、美轮美奂;香猪、野山茶油、火麻油、珍珠黄玉米、火麻仁、油鱼等都是当地名优特产、地方珍品。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了当地稀世而神奇的长寿景象。据统计,目前巴马仍健在的100岁以上老人有92位,其中,110岁以上老人有8位,最长寿老人今年115岁。巴马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32位,是“世界长寿之乡”中长寿人口比例持续增长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国际、国内双认定为“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的县份。每年到巴马养生旅居的“候鸟人”多达10万余人次。
革命老区
巴马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腹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是国家规划实施的“百色风雷,两江红旗”红色旅游线路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马西山是右江革命的指挥中心,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在西山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农民革命运动根据地之一。
深度贫困县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巴马,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2016年全县共有50个贫困村1460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64835人,贫困发生率为25.5%,属于深度贫困县。
合力 共奏脱贫攻坚最强音
作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巴马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各部门的关注和大力扶持。2012年,巴马瑶族自治县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
扶贫沉下去,动力涌上来。自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对巴马直接投入资金超过4000万元,在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品牌创建、旅游扶贫、智力支持等方面对巴马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巴马旅游基础设施,启动国旅区基础设施建设3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中高端旅游精品项目。
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向巴马选派3名优秀干部担任巴马瑶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驻村“第一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先后向巴马那桃乡平林村、西山乡合乐村、甲篆镇仁乡村派出6名扶贫工作队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扎根巴马扶贫一线,为巴马全域旅游发展和文旅扶贫工作奔忙。
定点扶贫措施从点到面,扶贫干部从身到心,扶贫资金从上到下拨到位,国家、自治区、市、县文化和旅游部门上下联动,合力助推巴马脱贫攻坚。
秀美山水 结出扶贫硕果
规划先行 项目引领
为加快巴马全域旅游发展步伐,绘制巴马全县县域空间信息与旅游资源的“一张蓝图”,在全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中,文化和旅游部引进专业规划团队为巴马编制乡村旅游点发展规划;巴马委托专业团队编制《巴马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编制完成《巴马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将巴马全县6万多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全域旅游的范围之内。
同时,巴马在围绕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度假胜地核心区,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扩大生态经济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与广东深圳市深化协作,进行综合改革,建设“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以下简称“深巴试验区”),努力将巴马打造成为国家大健康产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杰出典范、“飞地经济”的一面示范旗帜和粤桂合作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已有3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深巴试验区”,正式签署合作项目34个,总投资额339亿元,已完成投资33.8亿元。
随着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等基础项目深入推进,河池至百色、贺州至巴马等多条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或启动建设,城际高铁、民用机场建设纳入布局规划,巴马的公共交通日趋便利,枢纽地位不断加强。区域内公共交通、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端星级酒店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营商环境日趋完善。
康养旅游 辐射带动
在巴马,奇山秀水、锦绣田园入眼皆画;长寿文化、民俗风情处处含韵。如何让“开门见景”的山区群众吃上旅游饭?凭借多年摸索的经验,巴马给出了答案——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乡村旅游+企业+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多点发力,康养旅游助力脱贫发展格局日益显现。
景区开发带动。坚持一个景区带动一个村发展:百魔洞景区所在的坡月村、百鸟岩景区所在的甲篆村、水晶宫景区所在的大洛村、盘阳河漂流景区所在的甘水村,当地通过村集体资金入股企业,企业每年给村集体分红达120多万元,村民每年都能从企业分红的利润中分到资源受益金。同时,水晶宫、百鸟岩、百魔洞以及长寿岛景区,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成的商铺,全部无偿提供给当地村民用于经营销售农产品、手工艺品和土特产等,商铺每月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累计带动3.68万村民实现直接或间接就业,为周边村民家庭带来新创收。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位于巴马宾达斑斓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坡纳屯,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是盘阳河畔的长寿屯之一,也是巴马旅游扶贫示范点。2004年以来,坡纳屯按照先进的“农家乐”设计理念,充分整合土地,统一规划设计,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现如今的坡纳屯,现代化、规模化程度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居住。全屯现有农家旅馆62家,床位988张,月接待游客2500人次以上,人均纯收入从15年前不足1500元,如今跃升至2.5万元以上。全屯家家户户都做餐饮,供游客消费,形成了人人有工作、个个有事干、家家当老板的创业氛围。同时,坡纳屯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将土地转租给华昱集团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有机农业,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仅此一项,解决全村490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投入25万元资金,建设巴马宾达斑斓乡村农耕文化产品展示中心,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
产业助力 富民增收
近年来,巴马立足当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与农业、商业、文化、扶贫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通过部门联合、产业融合为旅游发展创造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甲篆镇仁乡村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户104户460人,贫困发生率为17%,坚持走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产业促脱贫道路,是仁乡村实现脱贫摘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仁乡村被列入乡村休闲养生旅游村屯重点规划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洞天福地4A级旅游景区、同悦仁乡等景区(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景区(点)为核心,目前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解决闲置劳动力就近务工就业。2019年底,完成村级服务中心及两家农家旅馆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营,预计每年给村集体收入增收8万元。同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五彩田园建设项目,目前企业已和37户农户签订了租地和扶贫共建协议,带动就业45人,解决28户贫困户就业,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同样因为产业受益的还有位于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的仁寿乡舍乡村旅游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巴马瑶族自治县文旅部门在全区率先创新构建了“财政+社会+金融”三位一体的旅游扶贫模式,打造富硒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黑木耳食用菌种植基地、黑猪养殖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和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合作社3个,鼓励贫困户利用土地或自由资金入股,探索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旅游产业扶贫模式,每户每年可按股金获8%以上的分红收益,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提供50个就业岗位,吸纳85名贫困群众就业,通过就业每人每年增收1.1万元。同时依托仁寿源景区盘活原有的民宿资源,引导和扶持50户农户开设“仁寿乡舍”农家旅馆,并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对旅舍的日常运营进行专业化管理。农户通过经营农家旅馆每年增收近3万元。仁寿乡舍农家旅馆的发展不仅使敢烟屯的群众受益,还带动了周边常新、坡甫、反修、良马、塘乐、达西等自然村屯的发展。如今,平林村已成为巴马旅游扶贫的明星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
加强培训 人才支撑
巩固脱贫成果,核心是人才培养。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县文旅部门多次组织相关培训,为巴马旅游提供人才支撑,积蓄脱贫“软实力”。
仅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面向巴马全县基层文化和旅游工作者举办了“文化建设和旅游”“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全域旅游”“导游综合素质提升”等一系列主题培训班,共培训500多人次,打开了巴马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发展思路,夯实了基层文化和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基础。
巴马积极开展旅游就业扶贫培训,即对贫困户进行针对性培训,并在景区及相关配套产业中给予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在甲篆镇平安、坡月、坡纳、坡莫、巴盘等村屯的贫困户经过专业技能培训,从田间地头走进景区、酒店,成为月月能够领工资的服务员、讲解员、保安员。
将培养非遗传承人与传授脱贫技能相结合,通过实施非遗文化人才培育工程,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民间民族工艺人才200多人,并通过“师傅带徒弟”“文化技能送下乡”等形式,让5000多名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梦想 幸福之路越走越宽
2019年,巴马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25.85万人次。全域旅游脱贫攻坚战稳步推进,巴马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等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推动巴马从单一景区(点)的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巴马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康养旅游胜地。
2019年11月,广西加快打造“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将原来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升级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极力培育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健康旅游产业规模。战略的升级,代表着广西对巴马发展的期望,为巴马高质量发展制订了强有力的战略和强大的产业支撑政策。
截至2019年底,巴马减贫成效取得新突破。全县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14440户65167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937户3198人,贫困村从57个减少到5个,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5.5%降至1.24%,“九有一低于”整县脱贫摘帽指标稳定达标,贫困地区实现新发展。巴马GDP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1.8%、27.5%,排在全区全市前列。从2016年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14亿元,4年间增长近3倍。
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文化旅游扶贫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实施文化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是历史赋予文化旅游人的神圣使命,更是一代文化旅游人应有的责任担当。
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号角已吹响,巴马将继续擦亮生态“金”字招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助推乡村振兴,打造规划有序、功能齐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宜游·宜养”的旅居环境,努力走出一条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